原标题:“原年人”,这个春节你孤独吗?(主题)
亲友、老乡……是谁在你身边?(副题)
走亲访友是春节期间一项必备活动,今年,很多务工者仍然选择做就地过年的“原年人”,这样一来,老家的亲友便只能靠手机联系了。这个春节,不能回家的他们是怎么度过的?有人陪伴在身边吗?是否感觉到孤独?
实际上,城市里也有“亲戚”可以走一走,这就是同乡。
在频繁流动和繁重工作中,同乡们为彼此带来慰藉,更年轻的务工者们期待春节的相聚能擦出一些浪漫的火花。
外卖员刘彦和老乡舒丰同在北京打工。由于工作需要,加上北京召开冬奥会的特殊情况,他们不能回家过春节了。除夕晚上,新浪,正在配送路上的刘彦收到舒丰发来的微信,约定大年初三下班后和其他两位老乡一起,去刘彦的出租房吃火锅。看到消息的刘彦高兴得笑出了声,手机屏幕的光照亮了他眼角的皱纹,也照亮了他留京过年期间的生活。
老乡,是许多务工者绕不开的词。也正是邻村的老乡在6年前把刘彦从山西临汾襄汾县带到北京。来北京后,他直接加入了老乡所在的外卖团队,负责北京东城区和平里附近3公里的订单。
“和老乡在一起有家的感觉”
舒丰在给刘彦发完消息后,还特意叮嘱他,什么都不用买,他们都能带现成的。据刘彦介绍,这是因为另外两位发小都在超市工作,下班后能顺便买到不少打折的肉、菜,啤酒则由送快递的舒丰负责。“我还是怕菜有些不够,又去买了100多块钱的烤串,老家来的必须吃尽兴呀!”刘彦说。
平时9点才下班的他,难得在初三那天晚上7点半就停止了接单。4个人到齐之后立马就忙活开了。洗菜、切肉、烧水、摆桌子,随着火锅汤越滚越沸,团圆的氛围也越来越浓。
大家虽然都在北京,相隔也不过3公里,但平时忙着自己的工作,有的还打着两份工,一般很难凑齐聚会。“我们那晚没喝多少酒,但聊了很多,比如今年挣了多少钱,老家有些什么事儿,孩子听不听话……就是瞎聊,但就是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凌晨1点,这次老友小聚才结束。
“我们本来也是一起长大的,那天晚上就好像在老家一块儿吃饭聊天,那一晚也睡得特别踏实。”说到这里,刘彦的语气变得轻快起来,眼角的皱纹里也夹了些泪水。
没时间也没精力拓展社交圈
6年外卖生涯中,刘彦几乎每天都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9点,每周一天的休息日也大多用来跑单,渐渐地从一名新手变成老手。2021年,带刘彦进城的老乡大哥年龄越来越大,身体有些吃不消,带着省吃俭用攒下的20多万元回了老家。当初一起出门挣钱、现在还留在北京的老乡,仅剩和刘彦一起吃火锅的3位发小。
忙碌的工作,一方面让刘彦没有时间拓展社交圈,另一方面也让他少有意愿花精力在社交上。据他介绍,外卖员的送餐高峰集中在早上7点到9点、中午10点半到下午1点半、下午5点半到7点半三个时间段。“每天回来洗漱完躺床上玩会儿手机就睡觉了,我现在40多岁了,休息不够第二天没有精力干活。”
6年来,配送团队里的成员也在不断更替,但彼此的沟通仅限在送单空隙聊聊天。刘彦向记者表示,“城市流动太频繁,人在情才在,人一走就很难再有什么联系。”这期间,仅他自己就搬家了8次,想和邻里保持稳定的关系也不大可能。
相比于需要经常在外送餐的刘彦,55岁的保洁员罗春的活动空间就小得多。她和丈夫来自重庆市梁平区仁贤镇,一同负责某公司宿舍区的两层保洁工作,夫妻俩也住在宿舍区。每天早上6点,两人要赶在员工们起床前完成走廊、卫生间和厨房的打扫,还要清运垃圾桶,一天至少三趟。
由于年底疫情反复,罗春夫妻俩根据安排留了下来。除夕晚上,罗春端着煮好的饺子回到小房间,打开了只能搜到两个台的电视,和丈夫看起了春晚。
这个房间也是平时夫妻俩主要的活动范围。罗春说:“平时不敢走远,顶多去附近菜市场买菜或者围着小区转转,主要担心员工需要开锁或者搬东西找不到人。”另一方面,她也认为自己一口重庆方言,和别人聊天怕对方听不懂,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丈夫成了她在城市里最踏实的依靠。
在城市“收获”亲人
有人在城市里有爱人相伴,有人也期待着在城市里遇到爱情,苏玉洁就是后者。今年20岁的她来自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2021年高中毕业后跟着表姐来北京工作。当时,表姐拜托在北京的老乡联系到西城区一家湘菜馆,苏玉洁应聘成功后做起了服务员。
上一篇:毛主席语录,毛泽东经典语录全集
下一篇:她,“平凡”却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