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初,总有不少朋友会立下「一年读xx本书」「每天写作xx小时」的目标,如今已到春耕时,你的阅读写作计划,启动了吗?
读不透、写不出、坚持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吗?
去年春天,就有2000+名学员在《南方周末阅读写作实战营》一同开启了新年读写计划:
他们跟着一线记者、作家阅读并拆解经典作品究竟好在哪?要怎么写才能达到此番效果?然后模仿成文,由老师点评——
这是汪曾祺、钱佳楠、南派三叔等作家进行系统写作练习时常用的方法,也是培养了众多美国当代文学作家的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坊的训练方式。
不少学员在课程结束后,不敢相信“自己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读这么多书”,“以前看报道只觉得好,现在能看出好在哪里了”,老师的作业点评更是让他们“醍醐灌顶”。
一位教授阅读课的中学语文教师,甚至打算将自己学到的新方法运用于教学:
讲师们几乎从写作的角度,重构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他们的阅读写作观念更是给予我全新的认知。
所以社群里每天都能收到学员的表白,以及无数催更的消息。
于是!
在大家的反复催促下,我们决定,再次邀请:
人民文学奖得主梁鸿、前《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副主编包丽敏、前“正午故事”联合创始人郭玉洁、前《人物》杂志记者王天挺、谷雨工作室编辑总监赵涵漠
携《阅读写作实战营(第2期)》,诚意回归!
今年仅此一期,错过再等一年!
市面上由普通写手授课、带作业点评的课程,都动辄1000+元,而今天:
录播答疑「全面升级」为
直播答疑
5位一线记者、作家
25节音频课+5场直播答疑+47天社群伴读+作业点评
南方周末APP会员下单
还立享优惠价351元!
不到市场价格的一半!
不到一顿火锅的价格,
换来受益一生的读写能力!
如果写作有捷径
阅读是最好的那条
你有没有想要表达,提笔却不知从何开始的时候?
甚至为此学了不少写作技巧,但似乎都成效甚微?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习惯追求“速成”的外功,却常忽视写作的内力——
阅读。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徐则臣曾说:
“如果我有十分的时间,六分用来阅读,三分用来生活,一分用来写作。”
前“正午故事”联合创始人郭玉洁也说:
“多读文学作品,去看看那些作品是怎么叙事、怎么把一个人写得活灵活现,在这个基础上去模仿,这就是内功。”
因为即使是天才作家,也没有人能靠天赋或灵感写一辈子。
国外职业化的写作训练,也需要学员们先阅读名著,然后临摹,再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
可见写作一定要训练,但更重要的是阅读。
想要读出写作力
不在于读了多少,而在于读懂了多少
但为什么很多人明明读了很多书,下笔时还是一片苍白?
因为用错了阅读方法。
能否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从来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读懂了多少。
就像作家毕飞宇所说:“人家好在哪你都看不出来,你自己反而能写好,这是说不通的。”
反观那些写作高手,其实都能透过文字表面,读懂其中的写作技法,然后化为己用。
上一篇: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