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与之报告文学获大奖
3月2日,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隆重举行传承红色基因报告文学颁奖会。武穴老作家罗与之写作的报告文学《一块热土与三代军人》斩获一等奖。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罗与之致力创作武穴本土文化和人物风情,创作了《印象花桥》《武穴礼赞》《红色干仕》《遍地黄花》等大量文学作品,向外推介武穴,产生了积极影响,作品也多次获得奖励。该文全景式报道了革命老区花桥镇红色文化遗址遗存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用文学的形式反映出老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在湖北日报农村版发表后,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武穴的革命历程,令人自豪的有:第一个中共广济县委诞生在罗家垸;第一任中共广济县委书记出生在花桥镇刘花园;第一支红色武装发祥于花桥镇观音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策源于花桥镇兰杰大垸。革命战争年代,更有大批热血青年踊跃参军,陈康、蓝侨、陈金钰、张春森和杜国平五位将领为民族的兴亡赴汤蹈火,历经战火洗礼,成为开国将军;还有从周国村走出的巾帼英雄周越华,她是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幸存的32位女战士之一。他们铁血丹心,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武穴人民广泛开展游击武装斗争,成功地领导了武穴“秋收起义”。随着武装斗争的不断胜利,花桥苏区红旗飘扬,党组织不断壮大,网易,苏区辖地面积曾占全县75%以上。武穴苏区先后是湘鄂赣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和农民运动的重要地区,是红军独立三师第9团和红28军成长的摇篮。
抗日战争时期,花桥是鄂皖赣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烽火岁月,武穴花桥既是大武汉保卫战的主战场之一,又是新四军第五师对敌作战的重要战场,更是连接鄂皖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枢纽。蕲(春)广(济)边县委先后建立了2个县级和16个区级政权组织,5个县级军事组织,20多支区级武装便衣队,共约2000人(枪),为新四军正规部队输送了两个团的武装。黄(梅)广(济)边工委和县委,先后建立了1个县级和9个区级政权组织、4个县级武装组织、9支区级武装便衣队,共约1000人(枪),为共产党开辟江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武穴花桥就有党员1000余人、区(乡)级政权20多个、地方武装2100余人(枪),统战组织和群团组织健全,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