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红楼梦》
京剧《青衣》
话剧《人世间》
□ 本报记者 王慧 实习生 赵文珺
文学IP和舞台艺术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如何掌握二次创作的核心密码,将文学精髓立于舞台之上?
近年来,江苏舞台和经典文学作品频频擦出“火花”,一批文学经典经过创新性转化,以话剧、儿童剧、戏曲等艺术形式立体地呈现在江苏舞台之上。多元化的艺术呈现,让人们从另一角度感受到了文学经典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也为舞台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佳作迭出,文学“流量”为舞台注入活力
京剧《青衣》、舞剧《红楼梦》、儿童剧《青铜葵花》、话剧《人世间》、昆曲《世说新语》……江苏舞台上,近些年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已蔚然成风。这些舞台作品,不仅取得了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而且其中所呈现的灵动开放的叙事视角、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富有现代感的舞台样式,都给观众带来了文学之外全新的审美体验。
5年时间里,江苏大剧院将“目光”投向了多部文学经典——毕飞宇的《青衣》、黄蓓佳的《野蜂飞舞》、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因为爸爸》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等。尽管同为小说,但几部作品艺术转化的形式却迥然不同。“《青衣》因为塑造了‘戏痴’筱燕秋的艺术形象,被改编成了京剧;《野蜂飞舞》的故事新颖动人,被改编为舞台剧,充分彰显其情节优势;《因为爸爸》讲述烈士遗孤的成长历程,以情动人,因此被改编为声乐套曲;《红楼梦》早有1987版电视剧、经典越剧等‘珠玉在前’,所以我们尝试以舞剧形式进行演绎,找到一条通向经典名著的新路径。”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对记者说。
在廖屹看来,不同的艺术思路决定了不同的改编形式,而这些剧目在市场上得到的良好反馈,恰恰说明了深邃的文学赋予了舞台艺术巨大的魅力。“经典文学与舞台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助力的。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剧,凭借自身的强大号召力,极大地带动了演出市场的热情,成为了吸引观众的‘流量’。而舞台作品通过对文学内在精神的挖掘,实现了对文学作品的弘扬。”
“从文学走向舞台的文本旅行,是从抽象时空到具象时空的转换。舞台的时空容量往往有限,但故事情节更凝练,戏剧冲突更集中,人物关系更清晰,更适于表现文学作品最动人的部分,可谓‘浓缩的精华’。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深刻的主题或激荡的情感会突破无形的‘第四堵墙’,引发现场观众更有力的共鸣。”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永昶认为,从文学作品到舞台剧,是当代大众文化审美需求多元化的体现,这给产业化的戏剧市场带来生机,更给优秀的精神产品带来更多传播的契机。
致敬经典,将文学精髓浓缩在舞台之上
文学作品和舞台艺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载体、创作技巧、审美标准都有着很大差异,要在短短两个小时左右,将文学作品之“魂”立于舞台之上,这是每一位改编者在创作中面临的共同难题。
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人世间》分上中下三卷,共115万字,作家梁晓声手写8年才创作完成。书中描写了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以及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叙事时间跨度大,林林总总人物多达100多位。对于改编成话剧的想法,梁晓声一开始并不认同,“当时我是坚决反对的,电视剧几十集才能装进去的内容,你话剧三个小时怎么装得进去?”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部百万字的小说,三代人几十年的光阴,压缩在三个小时内,是话剧剧本改编时遭遇到的最大挑战。编剧苑彬采用多散点、多时空、多段落的方法构建剧本,着力挖掘人物的心理冲突,以求在剧场的三个小时内形成更大的戏剧冲突。他决定以周秉昆为叙述者,串联起相关人物和事件,形成舞台叙述的焦点,让观众产生共情共鸣。
2021年5月,话剧《人世间》成功首演。有观众留言:话剧《人世间》有着弥足珍贵的审美体验,它把文字形象化、立体化,让年轻群体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进程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而这样一部舞台作品最终也获得了梁晓声的认可,首演之夜,梁晓声在舞台上动情地说:“话剧曾带给人类最丰富的表演与观赏,能提供最直接交流的机会,可以说人类不灭,话剧就应该永存。”
上一篇:〈红楼梦〉(五)》邮票设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