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是美国民族文学形成、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以爱默生、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运用如椽之笔,以文学的方式书写个人和民族历史,塑造民族性格,构建民族身份和国家意识,最终形成了以“美国文艺复兴”为代表的美国文学的繁荣局面,为美国文化的独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性相对应,学界关于19世纪美国经典文学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要想有所突破,再出佳作,绝非易事。不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田俊武教授的新作《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中的旅行叙事研究》(以下简称《旅行叙事研究》)却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从旅行叙事的新角度重读美国19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令读者耳目一新。该著作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和构建美国旅行叙事。为此,它不仅厘清了“旅行”和“旅行文学”的内涵和外延,追溯了美国经典文学中旅行叙事的文化渊源,而且清晰揭示了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旅行叙事的程式性特征。此外,通过旁征博引、文本细读、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方法,该书使用整整六章的篇幅,详细分析了六位美国19世纪经典作家笔下的旅行叙事,将经典作品以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首先,《旅行叙事研究》结构合理,思路清晰。全书约三十万字,共分十章。第一章“引论”提出了“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中的旅行叙事研究”这一命题。为此,该章从词源学角度对 “travel”/“tourism”/“journey”/“exile”等容易混淆的名词进行了辨析,明确了研究范围;分析了国内外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中的旅行叙事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其中的缺失。另外,这一章还阐述了研究的内容、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章“美国经典文学中旅行叙事的文化渊源”进行溯源式研究,从西方文化的三大源头“古希腊神话”、《圣经》和“亚瑟王传奇”中寻找文化渊源,从“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作品中寻找文学传承,从美国殖民时期、独立时期、建国时期和扩张时期的具体历史中剖析旅行叙事的现实土壤和“旅行或迁徙主题”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型”以及“总是躁动不安”的心理动因。第三章“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旅行叙事的程式性特征”详细讨论了经典文学旅行叙事的功能,深刻剖析了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旅行叙事的独特性,全面归纳了其程式性特征,并将这一独特叙事的主题旨归总结为“美国梦”“成长”和“天定命运”。第四章到第九章共六章,每章30多页的篇幅,分别讨论詹姆斯·费尼莫·库柏小说中的西行叙事、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大海旅行叙事,纳撒尼尔·霍桑的“黑色旅行”叙事,沃尔特·惠特曼诗歌中的“大路旅行”意象,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大河旅行”叙事,以及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欧洲旅行”叙事。这六章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讨论了六位经典作家的旅行叙事的特点和主题以及对后世作家的影响。第四章到第九章既是对前面三章内容的深化和细化,与前文连成一体,使得前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亦可视作分别针对六位经典作家的独立讨论和专题研究。第十章对全书进行归纳总结,认为,美国19世纪经典作家笔下反复出现的旅行叙事,不仅有其发生学的根源,也是本民族旅行情结的形象性和原型性反映,它既继承了欧洲文学中的旅行叙事传统,又在抗衡欧洲文学旅行叙事的过程中颠覆并重构了具有美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旅行叙事。本章还指出,研究美国19世纪经典文学中的旅行叙事具有文化批评和主题建构的理论意义,更具有为中国日益发展的旅行和旅行文学提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其次,《旅行叙事研究》资料翔实,兼收并蓄,述评结合,注重创新。该书的史料丰富,背景研究充分。从参考文献的时间来看,本书参考了1887年至2021年这一时间跨度内的相关中英文资料,包括大量的著作和杂志文章,既使用了足够的历史资料,又借鉴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参考资料的学科分类来看,参考文献不仅包括大量文本、文学史、文学评论著作、文学理论、作家传记、文学指南在内的文学类资料,还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心理学、哲学、宗教、神话、旅游、地理、音乐、美学、语言学、发生学、认知、人类学、社会学、创伤学等等诸多学科和跨学科领域。对这些文献的阅读消化和兼收并蓄有力地保证了该著作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同时,该著作在述评结合上也十分出色,做到了述和评基本一体,相得益彰。本书中比较常见的述评模式是:观点→引用/资料支撑→分析→总结。以段落层面为例,该书常常是开宗明义亮出观点,继而以引文或者其他文献资料作为支撑,然后进行分析和论证,最后令人信服地加以总结。上下段落之间,该书或者采用递进方式深入讨论,或者采用对比方法抛出不同观点,时时令人耳目一新,这既积极传递了学术信息,又有效缓解了读者的审美疲劳。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十分注重创新。比如,该书详细梳理并充分肯定了萨姆·布鲁法布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布鲁法布的这部整体研究专著“只涉及……两部美国19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没能对这一时期经典文学中的旅行叙事做全景式研究。该书在梳理个体研究的时候,指出,哈罗德·赫尔维格抓住了马克·吐温作品的旅行主题并挖掘了其中的奥德修斯情节,却只偏重于非虚构性旅行叙事即游记类作品,而忽视了马克·吐温更为重要的小说作品。不仅如此,《旅行叙事研究》还创造性地将惠特曼诗歌中的“大路旅行”纳入到美国19世纪旅行叙事的研究中来。考虑到惠特曼不同于前辈,“从没有在自己的诗歌中刻画过一次完整的、现实意义中的旅行”,为了让读者容易接受和理解,《旅行叙事研究》先从惠特曼因多次国内旅行而不断强化的美国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自豪感说起,进而指出,惠特曼不同于同时代诗人,他通过诗歌首次将“‘旅行’上升到美国民族意识的高度”。然后,该书将惠特曼诗歌中的旅行总结为“不仅仅是一种物理运动的行为,更是一种精神的行为”,是“永恒的旅行”,网易,是“生活本身”,是“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是“宇宙的变化”。最后,该书指出,“在这种‘公开旅行’的背后,是第二层面上的旅行,即‘心理旅行’(psychic journey)。这类关于旅行的诗歌主要揭示的是抒情主人公或者说美国人民的心理旅程、精神成长以及梦境状态”。通过这种讨论,该书不仅一步步地揭示了惠特曼笔下的“大路旅行”的深刻含义,从逻辑上将惠特曼诗歌合理地纳入到旅行叙事的范畴,而且为本章三、四、五、六节的诗歌细读作了充分的铺垫。由此,新颖的观点和抽象的内容通过巧妙的论证走进了读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