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编者按
作家年谱是当代文学另一种形式的编年史,为当代文学史料体系的建设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基础。
本期《光明悦读》推荐的《柳青年谱》《路遥年谱》《陈忠实年谱》,是对柳青、路遥、陈忠实人生和创作真相的揭示。从三部作家年谱中,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都热切关注现实,追求从生活实感出发,刻画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从写作手法到内在精神,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了文学创作的实处。从三部作家年谱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们以“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种文学精神的内在延续。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作者:张艳茜(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近年来,当代作家年谱编撰工作的日趋兴起,为当代文学史料体系的建设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基础,极大地推进了作家作品乃至文学史的深入研究。其中,邢小利、邢之美著《柳青年谱》和《陈忠实年谱》,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史实、严谨的考辨真伪的学术精神,提供了准确、清晰,便于稽查,具有资料性工具书功能的作家创作史读本。既是相对理性、客观、有着生命温度的个人文学史,也是当代文学另一种形式的编年史。
柳青在写作。(1963年)
图片由邢小利提供
陈忠实晚年在白鹿原。
图片由邢小利提供
文学史料体系建设的贡献
文学史研究的深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新的史料发现。无论是1916年出生的柳青,还是1942年出生的陈忠实,其实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都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但真正要考察清楚和呈现出切近真实的两位作家的人生面貌却并非易事。年谱作者之一的邢小利,关注、研究柳青和陈忠实多年,为两位堪称伟大的作家编著年谱,是邢小利蕴蓄内心已久的愿望。尽管前期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积累,还有很大程度的资料掌握,但是邢小利并没有走捷径,他通过反复翻阅大量的原始资料,走访两位作家的亲朋旧友,还想方设法查阅了作家个人档案。
在《柳青年谱》中,一些特殊的历史语境,与曾被文坛遗忘或遮蔽的柳青的特殊经历,很具体地呈现出来。1934年,柳青在榆林省立中学读书时,就阅读了左翼书刊和中外文学名著,由于英文阅读水平提高很快,阅读了大量英文文学作品,从而对文学发生兴趣。1943年在陕北米脂县挂职印斗乡政府文书,近三年艰苦的农村生活和日夜奔波的工作,使得柳青“旧疾复发,又得了伤寒”,当时县委书记要调他回县委,病好以后再做安排,但是柳青坚持留了下来。完成《铜墙铁壁》后,1952年为了深入生活,他毅然辞别北京的都市生活,回到陕西,1953年举家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他将神禾塬崖畔的一座破寺略做修葺,作为住宅。为了和农民打成一片,便于工作和生活,他穿起农民的服装,全家过着农民的清贫生活。刚落户皇甫村时,柳青写了一部反映老干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小说,面对新的形势,他决然放弃已写好二十万字的“干预生活”小说,重新调整创作计划,以全部精力投入到小说《创业史》的写作中。从互助组到合作社,柳青参与了我国农村革命性变革的全过程,他计划写作的《创业史》四部,其构想就是“描写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着重表现这一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1954年完成第一部初稿后,他又根据新的现实发展和生活感受反复地修改,直到1959年底才完成改稿,先在《延河》连载,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书。
《柳青年谱》 邢小利 邢之美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增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