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9日消息 为什么连续3年提案呼吁加速图书价格立法?对遏制网络文学侵权盗版行为,他有哪些建议?有关全民阅读,他为什么格外强调“安静”?建议将“老人节”列入全民公休日,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朝花夕拾》两会特别节目《两会“艺”起谈》主持人程穗儿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编审,文学评论家潘凯雄。
△主持人程穗儿
建议推动图书价格立法,有效制止网上出版物恶性价格战
程穗儿:潘委员,今年两会您带来了哪些提案?
潘凯雄:与其他委员联名提案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加速推动图书价格立法,有效制止网络出版物销售恶性价格战,另一个建议将作为老年节的重阳节列入全民公休日范围,并将相邻周末公休日调至连休。还有一个我单独做的提案,建议加大对网络文学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
程穗儿:我注意到,关于推动图书价格立法这一提案已经是您和谭跃、赵东亮委员第三次联合提出,想知道是什么让您对此如此执着?
潘凯雄:图书价格问题一直是新闻出版界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近些年又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以我们连续三年提出图书价格立法的建议。之前我们图书销售主要依靠线下实体书店,基本上按定价销售。但由于电商的快速发展,图书销售渠道拓展到线上,图书折扣越来越低,已经形成了不公平竞争。很多电商卖书,是为了引流,通过销售将消费者吸引到自己平台上,图书只占他们众多产品中很小一部分。
近两年直播带货兴起,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某些平台请所谓的大V、大咖来直播售卖图书,这些大V、大咖除坑位费以外,还会要求商家给“全网最低价”,平均折扣甚至达到三五折,这价格对于出版单位来说难以为继。面对这种低价销售,优质、大型出版社还能扛得住,但有更多出版社难以承受,被迫无奈之下就会涨价,将价格提上去再打折。我们如今的图书价格相较于五年前至少涨了4倍。这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书价看似折扣越打越低,但实际上读者并没有从中受益。
同时,实体书店的销售市场也被挤压得很严重。其实,图书(书店)不仅是一个商业场所,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它往往代表了城市的文化水准以及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所以这种低价倾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
程穗儿:在您看来,有效制止恶性价格战有哪些好的方法?
潘凯雄:一方面通过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我们国民的文化素养,这是一项持久性工作。我相信一个真正爱书、好书的人,对书的选择一定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程穗儿:我关注到,图书价格立法的相关讨论也很多,如这是否属于干预市场的行为,规定图书的具体价格是否必要等等,您怎么看?
潘凯雄:关于图书,有这样的共识:图书作为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特殊物质商品,同时还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我们希望学习借鉴国外的思路,如规定在一个时间段内出版物价格不低于多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护市场,达到一个平衡。
从文化意义和阅读意义上看,我个人对于图书直播带货有不同的看法。图书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商品,这本书和那本书一定不一样,它的核心就是书中的内容。所谓带货,它需要主播去讲书、介绍书,但主播真正懂这些书吗?如果只凭出版方提供的寥寥几句内容简介,没有对这些书有一个恰当、合适的理解,那对读者会不会形成一种误导,是不是对读者的不负责?
程穗儿:对于读者,您有什么建议?
潘凯雄:不要盲目贪图便宜的书,要选择好的出版社、好的译者。实际上,图书价格背后是文化含量的问题。如对于外国文学名著,要选择名家、大家翻译的版本,它与普通译本还是不同的。之前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出版国内四大名著时花了大价钱,因为原书古籍没有标点,标点该放在哪里也有很深的学问,同时需要对一些原文加注释。所以,当时我们请了许多文学大家来带头进行注释工作,可以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版本要比其他出版社贵得多。
程穗儿:作为一名资深出版人,您认为出版行业可以被理解为“书籍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吗?它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