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 年 3 月 28 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今天,人民文学出版社迎来了 71 岁生日。在这个格外重要的日子里,人文社举办了 " 你好,人文社——庆祝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 71 周年 " 直播活动,著名作家张炜、李洱、祝勇、江南,人文社的老编辑何启治、文洁若、弥松颐、罗君策、张福生,与广大读者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汇聚一堂,共同感受文学的温暖和力量,共同勾勒人文社的梦想与未来。
此次直播活动得到了学习强国、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读书等 10 余家大型媒体的直播支持,观看量超过 100 万人次," 人民文学出版社生日快乐 "" 你好人文社 " 双话题浏览量接近 200 万,在读者中反响热烈。
回望人民文学出版社 71 载春华秋实,层出不穷的优秀作品建构起璀璨的文学星河。璀璨星河背后,凝聚着作家的创造、编辑的努力与读者的支持。
此次直播活动围绕名编、名家展开,由 " 走进人文社名编书房 "" 文学对话——我与人文社 " 两个分主题构成。
在 " 走进人文社名编书房 " 部分,在线读者跟随着直播镜头走进了何启治、文洁若、弥松颐、罗君策、张福生这 5 位平均年龄 80 余岁的人文社著名编辑家书房。观览他们的书房,聆听他们讲述在人文社的工作与生活,百度,汲取他们对于文学与人生的见解,读者仿佛置身于人文社广博与包容的文化氛围、严谨与精深的学术作风和层出不穷的经典著作中。
在 " 文学对话——我与人文社 " 部分,张炜、李洱、祝勇、江南等人文社作家代表分别讲述了自己与人文社的文学情缘,回顾了作品难忘的出版故事,更与广大读者分享了对文学与写作、文学与生活的感触,他们的分享充满暖意、予人启示。
活动结束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率人文社全体领导班子成员给所有人文社的作家、读者朋友们表达了感谢,对人文社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臧永清社长表示,在这 71 年里,人民文学出版社始终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道成长。人文社用她出版的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滋润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田,人文社作为中国文学出版的国家队,出好书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人文社 71 载使命与创造
1951 年,在北京东四头条的文化部大院里,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冯雪峰与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家、翻译家和出版家聚集一堂,筚路蓝缕,为开创和发展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开始跋涉。
71 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坚持 " 古今中外,提高为主 " 的办社方针,用文学记录难忘时代,用文学成就有趣灵魂,用文学打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人文社 71 年间共出版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优秀作品以及文学理论、高校文科教材、人文科学著作等各种图书近两万种,发行总量近 13 亿册,形成了高品位、高质量、包容古今、囊括中外的文学图书体系,进而形成聚合 " 名家、名作、名译、名注、名刊、名编 " 的著名文学图书出版品牌。
基于对出版社品牌的追求、对时代的关照和对原创作品的重视,人文社是历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五个一工程 " 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奖项中获奖最多的出版单位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原创长篇小说领域最权威的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活动中,人文社几乎从未缺席,占据了全部获奖图书的半壁江山。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东西的《回响》、范稳的《太阳转身》、铁流的《靠山》、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梁晓声的《我和我的命》、周大新的《洛城花落》、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走读》、康震的《康震古诗词 81 课》、邵丽的《金枝》、李兰妮的《野地灵光》、李修文的《诗来见我》、马未都的《背影》、葛亮的《瓦猫》、兰晓龙的《冬与狮》、老藤的《北地》、止庵的《受命》、庞余亮的《小先生》、老藤的《北地》、托马斯 • 亚瑟 • 毕森的《1937,延安对话》、郭英德与李志遠纂箋的《明清戲曲序跋纂箋》、《建党百年百篇文学短经典》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图书,入选了 " 中国好书 "" 书映百年伟业推荐书单 "" 中版好书 "" 光明书榜 "" 新浪好书推荐 "" 华文好书 "" 中华读书好书榜 " 等全国各大重点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