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这几年,每到春天,都有要去挖野菜的冲动。可能是受网上小视频的“蛊惑”,也可能是自己本来就嘴馋,对野菜饺子总是念念不忘。
中午决定,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后,就拉上婆婆去挖野菜,来个忙里偷闲。地点也想好了,城北郊区的农田。
下午两点多,带上工具,蹬上自行车,我们出发了。车子缓缓前进,快慢随心,一路向北,把小城的喧嚣和生活的琐碎一点点甩在了身后。
路上仿佛看到了大自然在向我招手,有一股兴奋在心底升起。我是个容易满足的人,一次郊游都能唤起心底的美好。突然感觉,诗和远方就在身边,它们不高也不远,就在我生活的旁边,随时等我去做客。
出了城是一条窄小的道路,两旁是密密的白杨林,早春的林子还是一片灰色,光秃秃的树枝沐着阳光,听鸟儿啁啾,任轻风调皮穿梭。
一只喜鹊飞下了枝头,移动着圆滚滚的身子,在路边弹跳几下,又很快飞入林间。耳边鸟鸣不绝,听它们叽叽喳喳、吵吵闹闹,似乎在交谈,又似乎很忙,忙着筑巢,忙着呼朋引伴,忙着制作一年的计划。
走过林子,就是一片麦田。
视野突然开阔。这天,这地,突然被拉开,拉远,只有远远的几棵树立于之间。这宽敞的空间,春风在自由徜徉,携着干涩的黄沙。春风和暖,立足于此,醺醺然,竟感觉自己变小了,变轻了,成了一粒沙,浮于这田野之上。
田野里静静的,看不到农民的身影,农事还没有开始。耳边只有风在轻轻低语,向我絮说着春天的温柔、野外的美好。
麦苗还未返青,还未完全退去冬的沧桑,但是已经有了舒坦的姿态,叶片个个自然伸展,在风中轻轻摇晃,迎着太阳,露出了笑容。我闻到了麦苗香甜的气息,多么熟悉,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的麦田。田间拔草的记忆,经过多年时间的冲刷已经变淡,好多细节已经想不起来,只是这些野菜都还认识,它们的脾性都还知道。
我们并不着急寻找野菜。在这田间地头先逛上一逛,适应一下,这突然放松下来的灵魂,好像突然偏离了身体,需要一点点时间来找回。
我们这边瞅瞅,那边看看,发现了野菜也不着急动手。婆婆边走边感叹:这几年荠菜少了;今年雨水少,野菜不够水灵;今年气温高,你看麦蒿都长这么大了……
我们沿着田间的泥巴小路,信步向前,这条路弯弯曲曲、细细长长,前方顶头好像是一条河沟。我有走到尽头去看一看的欲望,却突然被脚下的野菜绊住了。婆婆已经停下脚步,蹲下身子,伸手拔了起来。我弯腰一看,这里的野菜真多啊,网易,还大,它们和麦苗拥在一起,你挤我我挤你。有些野菜则被麦苗庇护着,已经绿油油,水灵灵的。这块地里这么多的野菜,换作以前,可把人愁死了,够拔好几天的。可是今天这都不是事儿了,一桶除草剂就能解决。
婆婆种了一辈子的地,她是行家,不忘嘱咐我,过些日子就打药了,野菜就不能吃了。周末我们回老家,还是去自家地里拔放心。是啊,安全第一。
这么多野菜,越拔越兴奋,一会儿用铲子,一会儿徒手薅,一边往袋子里塞,一边跟婆婆一搭一搭地闲聊着,聊聊这些野菜的口感和吃法,聊聊曾经的生活,聊聊庄稼地里的事儿。
开心的同时又突然想自嘲,真是闲着没事了,帮别人家除草来了。依然记得那时候除草是个苦差事,春天的时侯经常跟着大人去地里拔这些野菜,这种活是特别磨性子的,身体的疲劳加上淋漓的汗水,总能让人想起那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真没想到,这几年变了,拔野菜竟然成了一项让人开心的消遣活动,它让我暂时挣脱了生活的束缚,把身心置于大自然之中,这种自在感犹如鱼儿回归大海。此时我觉得拔野菜和吃无关,而是一种娱乐,一种精神享受。真是时代变了,人也变了。
回味下当年的苦,想想现在的甜,感叹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现在原生态的东西越来越少让人有些遗憾,可是丰富的物质已经让人走出了贫苦,想到这里幸福感油然而生。
挖野菜让我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同时忆苦思甜。相比而言,吃野菜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作者简介】侯耀芳 , 文学爱好者
抬头就能仰望晴空
顾 问(姓氏笔画为序): 王传明 刘东方 张 军 范清安 臧利敏
特约评论:卢 军 刘广涛 阿 勇 张厚刚
总 编: 踏清秋
主 编: 姜敬东
执行主编:宋昌敬
责任编辑:马美娟 国晓宁 若雪心禅
特约主播:虹 逸
《山石榴》编辑部
聊城市文联、市作协重点扶持公号
平台宗旨:荐精品 推新人 弘扬正能量
衔文字结巢,只因与您相遇,感恩有您!
【投稿必读】山石榴原创文学平台投稿须知
热忱欢迎有识之士招商、赞助及合作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