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邢台历史的天空上,一颗文学巨星默默隐现在众星闪烁之中:他进士出身,主管马政,却无怨无悔,并修成《马政志》。他无权无势,身居土屋蓬户,但并不感到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对邢台历史文化一往情深,并为之默默奉献。他是明代文坛上的一位巨匠、大师。他的作品似山花烂漫,至今散发着幽香。他就是明顺德府(今邢台市)通判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南直隶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人。他天资聪慧,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二十岁应考童子试,名列第一,得补苏州生员,三十五岁时以第二名之优异成绩中举,声名大震。不少学子慕名而来,拜其为师。但此后仕途坎坷,连续八次会试不第,直至六十岁方中进士。历任湖州长兴县知县,顺德府通判,南京太仆寺丞并掌北京内阁制敕房,参修《世宗实录》。他是明代文坛上的“文学巨匠”,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造诣颇深,被称为自韩愈、欧阳修以来,“明文第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首任长兴 政绩卓著
归有光纵览三代两汉诸子百家之文,自九经二十一史,至农圃医卜之学无所不博。因而他坚信,凭自己的实力与声望,应考会试当稳操胜券。
然而此时明代考场的腐朽之风已愈演愈烈。应考士子如得仕进,唯走宗师、大官僚提携的“捷径”。明知这一内幕的归有光却不耻同流合污,誓不以旁门左道跻身仕途。其乡试时的恩师张治见其屡试不第,即主动要为其宗师,被其婉言谢绝;明穆宗一位贴身宦官慕归有光之名,使其侄拜归有光为师从学,曾几次请归有光入京与之商洽联系考官与应考之事,欲予帮助,但归有光却拒绝与之交往……
会试将至,归有光信心满怀,雇车日夜兼程,入京应考,然而却名落孙山。尔后连续“八上公车而不遇”。但归有光却仍初衷不改,矢志不渝。
几十年的寒窗苦读,三年一度的会试应考,给归有光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之其家道衰落,光景艰难,尤其是为之辛勤操劳、维持家计、全力支持其应考的贤妻魏氏不幸夭殁,更是雪上加霜。为解应考经济之困,归有光不得不离家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边读书应试,边论道讲学的艰辛历程,居然名满天下,门徒众多,慕名来从学者常达数百人,被尊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终于苦尽甘来,考中进士,但此时他年已六十。且因名列“三甲”,不能入朝做官,而被派往僻远的长兴任知县。
长兴地处山区,贫瘠偏远,无人愿来此地做官,故已久无知县,所以,一切政务都由胥吏把持,豪门大族与官府相互勾结,沆瀣一气,为非作歹,把粮役负担全部转嫁至贫苦农民身上,使人民不堪重负,监狱里关满了被诬“抗税违法”的无辜百姓。盗贼光天化日之下肆意抢劫,百姓民不聊生,如陷水火。有人劝归有光别去上任,以待时机,但他毅然前往赴任。
他任职长兴,以古教化为治,遵两汉循吏之法,不惧豪门势力,不奉迎官长上司,一心为民,兴利除害。他整敕粮役负担之乱政,无论豪富平民,一律依法公平缴负;他平反冤狱,把错判死罪的三十余人释放出狱,将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反昭雪;对鱼肉百姓的不法贪官恶吏依法严加惩办。
每次审判听讼,归有光总是让妇女儿童环立案前,不用官话而用吴语陪审,以便民申诉。他审案常常当场决断,“断讫遣去”,很少具狱。同时,他善待罪犯。一重囚母死,归有光破例允其回家治丧,使之深受感动。有人怂其乘机逃走,被坚拒,而后他如期归狱。
归有光为民兴利除害,不怕得罪豪门和上司,“只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对上司的无理指令即束之高阁“不行”;如“大吏”“有所击断”,即“直行己意”。
归有光不负所学,言行一致,品格高雅。他任职两年,勤政廉洁,政绩卓著。其推行的爱民抚弱抑暴惩恶之策,使农桑商工各业兴旺发展,长兴景象为之一新,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深受百姓赞誉拥戴。但却招致豪强势力的不满和暗中反对,府衙上司无利可收,也大多不喜欢他。两年后,归有光被以升迁之名调离长兴。
任职顺德 品格高雅
隆庆二年(1568年),归有光迁任顺德府通判,统管马政。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故归有光名为升迁,实属重抑。对此,他愤然写道:“虽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认为自己此番升迁,无异于屈原被放逐。然而,既刚正不阿,又守职安分,是归有光性格的两个方面。他虽对迁升顺德通判不满,但一经到任,却兢兢业业,尽心尽职。他的官署居然土屋蓬户,无异于马厩。但他身居陋所,却志向高远,屋内书卷满架,室外兰菊飘香。或手不释卷、或奋笔疾书,足见其品格高洁与悠然自得的操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