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经典是与时光作伴,听世纪回响。经典是穿越千古江山、百年悲欢,相遇生命中那些美好。
到底何为经典?在你心里,经典又意味着什么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张祖庆老师对于经典的理解。
张祖庆老师在百班千人阅读嘉年华
四年级优秀习作颁奖典礼上的总结发言
各位同学,亲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家长:
大家晚上好。我是百班千人四年级的总导师张祖庆。
激动而惊喜地聆听了六位导师对孩子们作文的点评。他们的点评,让我想起了韩国萨顶禅师的一句话: “生命,是一次又一次的遇见。遇见他人,遇见好书,遇见广阔的世界,于是生命的枝干,拔地而起。”
也让我想起了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句:“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把人带往远方。读书这条路,再穷的人也能走。”
这个寒假,我们四年级孩子阅读的主题是《少年读经典》。短短一个月时间,我们深读了6本书。
同样的阅读,有人可能浅浅地翻过,有人可能深入地阅读。
有人,也许只关注了情节,有人深入到主题,还有人研究了一本书的写法,找到了写作的密码,还有不少的孩子,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有的小作家,甚至可以和大作家以假乱真。这,真的很让人欣喜。
其实读书,我个人认为有四个层次。
第一,读过一本书。翻了几页, 丢开了。
第二,读懂一本书。了解情节,了解人物,了解主题。
第三, 读透一本书。透过情节,透过人物,去研究作家为什么写这本书。作家的写作,对我有什么启发?我可以学到哪些读写的本领。正像导师叶晓能说的,不用心的阅读,是无法体会一本书的妙处的。读透一本书要用心。
我认为更高的一个境界是,读活一本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仿到创。
六位导师,所点评的十几篇作文,就是从仿到创的典范。
杨婷老师从三篇文章的分析入手,提炼了好文章的三个特征:冲突,让故事吸引人;详略,让故事流动起来;个性,让故事富有魅力。
陈华凤老师对两位小作家的文章的分析,发现了小作家的秘密。那就是大量阅读,深入阅读,主题阅读,探究阅读,厚积而薄发。
陈舒恩老师分析了温州一位小朋友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关于庄子的,它揭示了四个秘密。“庄周梦蝶”带来的构思灵感;“庄子哲理名言”贯穿全文;饱读诗书,言谈彬彬有礼;呼应文题、升华主题。解剖了一只麻雀,拎取了写文章的秘密。
雷雨老师从题目、视角、结构、语言等维度,阐释了张静如同学的《网红老青蛙》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得到老师们的青睐。
王盛青老师剖析了两篇优秀作文,从情节、细节、情理,这三个维度,分析了优秀习作的三个要素。
叶晓能老师解剖了两篇文章,告诉我们好文章里藏着“三幕剧”的奥秘,好文章要有好的语言,会写好文章的人,一定是善于阅读的人。
正像陈舒恩老师说的,阅读好书,就是与先哲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好的阅读,就是催生优秀作文的温床——叶晓能老师这句话讲得非常经典。
可是,什么样的书是好书?什么样的阅读是好的阅读呢?
市场上的书,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乱花渐欲迷人眼。选择读什么书,常常成为孩子们、老师和家长的难题。
最畅销的,也许不一定是好书;很多人正在读的,也许不一定就是好书。
真正的好书,一定是一代又一代可以流传下去的。这样的书,就叫经典。
什么是经典? 经典,就是第一次读就像读了多遍的作品;经典,就是读了多遍,仍然像读第一遍的作品;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作品。这些话是谁说的?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的。
经典是什么?祖庆老师也来说我理解的经典。
经典,新浪,就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经典,就是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经典,就是文火炖猪脚,越炖味越香;
经典,就是你的文字影响了我,我的文字里藏着一个你。
经典,是多面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