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文章出众,很有见识,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但是这个人的科举仕途却很不顺利,他的见识无法为他博取功名,他的才华也未能给他带来高官厚禄。
他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流传千古,广为人知。
这个人就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归有光,他的那篇代表作就是《项轩脊志》。
今天我们就聊聊归有光和他这篇文章。
归有光是明朝中期的人物,他主要活跃在嘉靖年间。归有光年轻时便刻苦努力,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览,他考中举人,并被誉为汉代贾谊董仲舒一般的人才。
但是,归有光在更进一步的进士考试中却始终不顺,满腹经纶的他,一直拖到六十岁才考中进士,在他的几十年人生中,跌宕起伏,始终混迹在基层,他的才华未能给他带来高官厚禄。
归有光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上,他的《项轩脊志》是明代数一数二的散文,直追唐宋散文大家,归有光也因此被誉为“今之欧阳修”。
我们都知道,欧阳修的散文堪称中国古代文坛的瑰宝,归有光能与欧阳修在散文上相提并论,实属难能可贵。
归有光晚年终于迎来转机,他虽然因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受到打击排挤,但内阁诸大臣看重归有光的才学,将其提拔入中央任职。
只是很遗憾,归有光在任上只有一年便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我们不禁要问,归有光才华出众,人品正直,又博览群书,颇有见识,这么优秀的人才为什么始终得不到重用呢?
原因其实不复杂,问题就出在归有光的博学上。
明朝的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考试内容不能超过四书五经的范畴,网易,更具体的说必须契合儒家理学思想,只有朱熹等人的那几本是正确答案,任何自由发挥都可能被判为错误。
甚至在儒学体系内自由发挥,也是不允许的。
我们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作为一个腐儒,中了举人,因此一步登天,高兴得疯了。
这就是八股取士下的读书人的缩影,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只知道那几本“教科书”中“标准答案”。
归有光博学,他是贾谊董仲舒之类的人物,贾谊是政论家,董仲舒是改革家思想家政论家,这俩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从现实出发,大胆提出意见,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理论。
然而这些显然不是明清八股取士需要的,八股取士需要的是死记硬背的腐儒,不需要有自我意识的精英。
明朝虽然比清朝在文化思想钳制上宽容很多,但在科举考上,半斤八两。归有光面对这样的人才录取方式,他的才能根本就没有施展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上一篇:养心美文:放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