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了,谁还在为《奇葩说》里的精彩辩论流泪?
前几天偶然在微博上刷到《奇葩说》第八季招募的消息才发现,原来距离这档综艺第一季开播已经有8年的时间了。虽说一路走来经历过许多质疑和风浪,但这档国内少有的辩论类节目还是陪伴不少人度过了周末的晚间时光,时不时在我们的泪点和痛处上戳一戳,还为无数高中生留下了写作文可以引用的金句。
实际上,《奇葩说》爆火的背后,也蕴藏着我们对生活中不讲逻辑的“杠精”“二极管”的无奈和对复杂问题达成理解、共识的追求。
我们需要一个平等对话的空间,互联网在不断开拓这种可能性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发戾气横生,但凡微博评论数超过100,下方必有骂战。
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连心平气和、有逻辑地讲话都变成了一种奢侈?
面对层出不穷的杠精言论,许多网友总结出了其中的逻辑谬误,在此小北也想向大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杠精逻辑”:
第一种大致可以概括成“你发癫,别人问地你答天”式逻辑,具体表现为你说芒果好吃,他说草莓怎么招你惹你了;
第二种可以叫做“你考虑过非洲的孩子吗”式逻辑,具体表现为你说芒果好吃,他说你知道有多少贫困山区的人连饭都吃不饱你还有脸在这里吃芒果有这个钱怎么不去为社会做贡献;
第三种可以叫做“你行你上我反正不上”式逻辑,具体表现为你说某件事情有不公之处,他说你这么能怎么不去解放全人类。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不讲逻辑的奇怪发言,我们一边对杠精的存在表示愤慨,另一边也要在自己发言时小心翼翼,生怕引发一场评论区的血雨腥风。
于是,越来越多人抱着避免“杠上开花”的想法,开始寻求培养“逻辑思维”的方法。
甚至很多小朋友也抱着“学逻辑”的思路摩拳擦掌准备加入辩论队。
曾经的小北也产生过这样单纯的想法,以为辩论和逻辑就是一回事,带着七季《奇葩说》一集不落全部看完后的信心,坚定地选了一门逻辑学课。
选课前的我:今天我就要做那个打破“文科生逻辑差”刻板印象的人。
选课后的我:信女愿学一年高数D换来世再不上一节逻辑课。
妈妈,我被骗了!
辩论和逻辑学真的好不一样啊!
从词源上说,“逻辑”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个希腊词,“逻各斯”(logos),它有多种含义,而在现代汉语中,“逻辑”同样也是个多义词。
当我们在说,“某某辩手有很强的逻辑”时,往往是从辩论技巧或批判性思维这个角度在谈,这些并非和逻辑学所说的逻辑知识一模一样,只能说是不咋相关。
逻辑学起源于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逻辑学作为有效的论证工具被使用;它进一步成熟于数学,研究数学背后做的最基本假设,让数学变得更加严格,可以被看作研究数学本身的数学,而所谓“辩论”的关注点往往与逻辑学中的谬误有关,只是随着现代数理逻辑的兴起,逻辑学的这一部分已经逐渐退居幕后了。
大多数人对逻辑学最大的误解或许就在于“学好逻辑吵架就能赢”,对此我认为:
吵架能不能赢不知道,数学应该还是会有进步的。
▲ 被调侃“逻辑鬼才”的鲁迅先生
逻辑学类似学科界的香菜,虽然提起各大学科不会第一个想到它,但它绝对在学术界占据独特的位置,并且关于它的评价二元分化相当严重,简单来说就是:能get到的人爱得死去活来,get不到的人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所以,很多时候听逻辑学的课程,都好像在和老师“跨服聊天”——
无数次课堂上,曾含泪感慨:“简单点,说话的方式能不能简单点。”
老师表示:“没错啊,一句话被符号化之后难道不是变得更简单、更清楚明白了吗?”
而被各种比数学公式还难符号折磨的心力交瘁的小北,恨不得冲上喜马拉雅山之巅,跪倒在山顶并用三井寿的语气呐喊:“教练,我想看汉字,我不想学符号啊!人类发明了语言不就是要使用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