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个朋友也没有,那么恭喜你,你的思想成熟了
2022-02-20 10:06 来源: 大珠小珠落玉盘
原标题:如果你一个朋友也没有,那么恭喜你,你的思想成熟了
如今这个社会里,没有朋友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
相比于从前的呼朋唤友、人来人往,人们更喜欢独行,以一个人的姿态欣赏着平淡的岁月,连走亲访友这样从前翘首以盼的事情,也成为了一些人的避之不及。
难道我们都变得凉薄了吗?是,也不是。
在老一辈眼中,我们这一代人的确冷漠了许多,再也没有他们年轻时的和气和热络,可在我们自身看来,这大概是现阶段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没有朋友,是因为不强求
关于“朋友”二字,我最喜欢周国平先生在散文中的理解。
在谈到有些人没有朋友这件事时,他曾这样说:
一个人不可能有许多朋友,所谓知交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就是一种浅薄的自负。
人的本性、思想高度不同,因而决定了我们无法与所有人相处融洽。
社会的规则又限制着人们的交往,毕竟许多人对于朋友的要求就是价值互换,这意味着你无法和差距太大的人做朋友,他们觉得你没价值。
那些热衷于社交的人,或多或少忍受了与人相处的无奈,才换来呼朋唤友的局面,但这些恰恰是许多人最不屑的。
与其为了朋友的数量而委屈自己,他们更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简单点,如果没有合拍的知己,不如过好自己。
也就是说,朋友很多的人未必值得羡慕,没有朋友的人也未必不幸,也许他们只是不喜欢强求,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没有朋友,是因为顺其自然
其实,到了一定的年龄段之后,人人都会发现,自己没有多少朋友了。
正如在散文中,周国平先生提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平时的电话总是特别繁忙,约稿、谈事、采访,几乎不停歇,可到了周末之后,却安静得可怕。
后来他终于明白,原来平时都是工作所需,不得不联系,而周末是留给朋友的,但所谓朋友,又少之又少。
朋友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泛泛之交,多是由于利益聚在一起。这类人的感情较浅,平时联系紧密,却会在利益散尽之后各奔东西。到了中年之后,新浪,大概就是一拍两散的时机。
还有一类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好友,这些人的标准极高,除非是灵魂契合,否则根本难以使人放开怀抱,但这也意味着,类似的朋友很难遇到。
周国平先生说:“我心目中的朋友,既非泛泛之交,也非惺惺相惜的知己,程度在两者之间。不见面时能相互惦记,见了面也能有一种默契。”
交朋友贵在自然,不强求留下,也不强迫彼此亲密,同时也不刻意拥有。
有些人没有朋友,大概只是没有遇到程度相当的好友,又不强求罢了。正如周国平先生在书中提到的感情观:尊重他人,亲疏随缘。
没有朋友,是因为专注自我
小时候以为友情轰轰烈烈,非要一起经历生死才算真挚,后来终于懂得,成熟的友谊往往不喧嚣,融在岁月深处。
就像周国平先生所说: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自重是拥有朋友的前提,也是奔向幸福的基础。
使自己变得有价值,才能邂逅真正的朋友,否则邂逅再多人,终究只是酒肉之交。
更何况,人生的快乐与否,并不在于朋友的多寡,而是自己的能力。只要你有能力变得更好更幸福,那么外界的人来人往,都是浮云。
关于朋友的定义,我最喜欢周国平先生在散文中的观点,清晰深刻、充满温度。
朋友贵在自然合拍,可遇而不可求,有些人一个朋友也没有,可能只是不愿强求,懂得取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