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是新时代构建国家形象、解释中国道路与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明和硕士研究生刘坤婷在《传媒观察》2022年第2期刊文认为,近些年扶贫题材影视剧在叙事话语策略、人物主体塑造以及民族艺术元素彰显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影像特色。但该类影视作品也面临作品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内容表达创新力不足、作品宣发力度不够等问题。扶贫题材影视剧要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拓展“扶贫”主题创作,重视社交媒体平台,完善传播渠道,增强国际传播力,使扶贫影视作品成为海内外展现中国脱贫经验与人民智慧,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中坚力量。
围绕脱贫攻坚叙事,可以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毋庸置疑,脱贫攻坚事业为影视创作提供了重要且丰富的灵感来源和现实基础。本文以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政策的时间为起点,在“讲好中国脱贫故事”的背景下回顾并反思这些年的扶贫题材影视剧,梳理其创作和传播概况,归纳其创作特征及局限性,并探讨如何通过影视作品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改进策略。
扶贫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传播
扶贫题材影视剧是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一个子类目。近年来,该类作品创作数量的增多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有着直接联系。以下从扶贫题材影视剧的内容创作、扶贫剧的传播力和扶贫电影的传播效果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力求题材、表演皆真实的“艺术”创作
内容是影视剧创作的核心,体现着创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审美,也是判断影视作品质量、决定传播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从已经播出和上映的扶贫题材作品来看,其在创作上能够紧紧扣住扶贫的大主题。主线多基于真人真事选材和改编,将叙事重点聚焦在脱贫攻坚的开展中,以驻村干部、村委骨干、返乡创业者、农村有志青年等为叙事主体,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画面反映贫困山村的脱贫致富之路以及人的思想变化。
扶贫题材影视剧与作为国家行动的脱贫攻坚形成并置叙事,重大题材与人物命运起伏同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互文共证,由此形成扶贫题材剧社会价值的重要支撑。扶贫题材影视作品的艺术真实既要契合农村空间语境,塑造真实多元的主体形象,撰写符合时代背景、地域特色、人物性格的台词文本,更强调在扶贫工作的具体情节上要规避“假大空”,否则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口碑。这也是该类影视剧注重实地调研取材,剧本创作周期长的原因。在情节真实方面,2021年的开年大剧《山海情》有着出色的表现。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西海固的“苦瘠甲天下”,创作团队把宁夏的戈壁滩设为主要拍摄地。剧中扶贫干部马得福和同事在带领涌泉村村民移民到金滩村的途中遇到了沙尘暴,一行人手忙脚乱地躲避风沙,有的村民直接被风沙刮伤,随后果断放弃移民返村;而从福建过来的帮扶干部陈金山水土不服,只在当地小住一晚,第二天起来就流了鼻血……这些故事画面设置的台词不多,更没有直接说穷喊苦,但真实细腻的画面反而更凸显了移民搬迁的重要性和扶贫工作落地的艰难。扶贫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通过影视真实感的塑造与艺术作品感染力的提升,实现了主旋律意识的“寄情”与受众的“移情”共鸣。
(二)利用“黄金时段”提升扶贫剧的传播影响力
对于电视剧而言,能否居于“黄金时段”播出是保证其收视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马向阳下乡记》《兰桐花开》《一个都不能少》《花繁叶茂》《最美的乡村》等多部扶贫电视剧都在央视平台的黄金时段首播,收视率与口碑皆可圈可点。
2021年,扶贫电视剧还出现了多卫视联播+网络平台的模式,如《石头开花》在东方、浙江、江苏三大卫视黄金档首播;《山海情》在浙江、北京、东方、东南、宁夏五大卫视黄金档首播,又均在爱奇艺、腾讯等视频网站上线。扶贫题材电视剧聚集“黄金档”提升了该类作品的传播影响力,而传播平台的多样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网络平台对扶贫影视作品的预告、宣传,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增加点击率、播放量,扩大传播辐射面。
(三)扶贫题材的电影票房堪忧,传播效果有限
一定程度上说,任何一部电影,无论其思想价值观如何“先进”,如果不能激发观众“购买”的欲望和行为,其传播效果就很微弱,其生产模式也难以持续。扶贫题材类电影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困境。扶贫电影目前只有《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在国庆档上映,累计票房分别约为28.3亿和3.1亿。前者成为扶贫题材中票房最高的一部影片。除了黄金档的时段优势,这两部影片的高票房也与邀请当下的年轻实力偶像出演、一定程度上借鉴商业电影的叙事和营销模式有关。《南哥》《十八洞村》《秀美人生》等影片虽不在黄金档上映,但因为入选国家重点推荐的电影作品,放映天数可以比一般的商业电影长,不过其票房并不理想。除了《十八洞村》破亿、《秀美人生》超5千万外,其余如《南哥》等影片仅有几十万票房。
扶贫题材影视剧的局限性
总体来说,目前扶贫影视创作精品缺乏,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
(一)作品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