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臧美孚,1932年10月出生于河北唐山,祖籍山东烟台,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教授。1952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82—1983年先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奥地利萨尔茨堡总医院进修泌尿外科。1985—1995年任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曾任外科学系副主任。
臧美孚教授擅长泌尿系统疑难复杂疾病的外科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在肾上腺外科、肾移植、内镜手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类型肾脏肿瘤尤其是肾癌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曾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泌尿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外科杂志》编委。
1976年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工作者,1977年、1987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协和医院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2005年获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1年获北京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
精彩瞬间
访谈节选
幼时随父从军 立志学医济世
董琳(以下简称“董”):臧老师您好,请谈谈您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
臧美孚(以下简称“臧”):我老家在山东,但是我出生在唐山。我父亲是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那时候在开滦的一个医院做外科大夫。后来,我们回到了山东黄县[1]。黄县有一个美国人办的教会医院,叫怀麟医院[2],父亲在那里工作。我在黄县崇实学校念小学,一直念到五年级。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怀麟医院的美国人就撤离了。父亲抱着一颗爱国心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一名军医。从1943年到1945年,我跟随父亲在胶东抗日根据地生活。那是战乱的时期,经常反扫荡,部队给父亲配了一个警卫员和一匹大马。我记得夜里经常被警卫员叫醒,说是有情况了,日本人要来了,赶紧上马离开。除了抢救病人以外,父亲还经常有一些教学任务。我那时已经上过几年小学,算是“知识分子”,就教八路军练习识字,他们当中有一些人不识字。
▲臧美孚的父亲臧国瑞大学毕业照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父亲突然得了脑瘤,眼睛看不见了。部队把他送到北京看病,当时关颂韬[3]说“你来得太晚了,怎么不早点来?”他也不好说自己是八路军。回到山东后没多久,于1946年10月去世,后来军区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臧美孚父亲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我们兄妹共七人,我排行第六。我大姐叫臧美玲,她在济南齐鲁大学生物系念书,抗日战争爆发后成为流亡学生撤退到四川。那时候协和护校也迁到了四川,聂毓禅校长和我大姐说,你来我们这儿读护校吧,我大姐说她想学医,聂校长说护校也是大学,就建议她读护校。后来大姐从协和护校毕业,1947年跟着聂校长回到了北京。
▲协和护校师生在成都合影,前排左七为校长聂毓禅,后排左三为臧美玲
大姐回到北京后在协和工作,后来转到公共卫生系,跟何观清[4]他们一起搞结核病防治。她捎信让我来北京念书,我先到青岛补了两年初中,1949年来到北京,考入了二中。
董: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学医的,为什么想做医生?
臧:大概从初中,受父亲的影响,我不但想学医,还希望做个外科大夫。在部队生活的那三年,我从思想情感方面是贴近人民的。我觉得医生是一个非常有助于人民的职业,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臧美孚与父亲
1952年,我考入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那时候上海在扩大招生,我们班有100多个学生。学制是五年,前两年主要是生理生化、胚胎学等基础课程,到了三四年级,临床课程就多了,我还是对临床更感兴趣一些。
下一篇:中青阅读2022年3月女性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