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信息化时代下,各大平台创造出来的产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介质,进行传播,达到吸引用户使用的目的。从而抢占用户时间,牢牢把握用户流量。那么如何让用户能够对自己的产品及其平台产生上瘾心理,本文提出了“上瘾模型”这一概念,跟随本文了解学习下吧。
身处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各大平台都在去追求用户的空闲时间,让用户能够对自己的产品产生上瘾心理,而用户究竟是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平台上瘾呢?上瘾模型又是怎么在实践中被应用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上瘾模型是什么?上瘾模型由四个阶段组成: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
1. 触发(1)方法论
触发是指促使你做出某种举动的诱因,按照触发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外部触发通常隐藏在外部信息中,具体包括:付费型触发,回馈型触发,人际型触发,自主型触发。
内部触发当某个产品与你的思想、情感或者是原本的常规活动发生密切联系时,那一定是内部触发起作用。
情绪的应用: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内部触发(社交产品经常使用)。厌倦、孤独、沮丧、困惑或者游离不定等情绪,往往让我们感觉到痛苦和愤怒。产品帮助用户释放情绪,解决用户的心头之痒。缺点:长时间培养。
(2)举例
内部触发:抖音刚推出之际,头条的广告宣传,微博运营,KOL引导,其他头条系的相互引流这些都少不了。抖音也让许多网络歌曲,段子,影视片段爆红,如《沙漠骆驼》,《海草舞》,《习惯你的好》等等。这些东西的火爆同时也能反馈于抖音,成为产品的内部触发。例如当你伤心,寂寞,拿起QQ音乐听歌的时候,刷视频看到有趣片段想分享的时候,你就可能会想起抖音。这种触发的升级增强了用户的粘性。
外部触发:抖音平台的外部触发,通常表现在人际型触发,通过强大的用户基数,让大家在生活中不断地去沟通交流抖音平台的短视频,而抖音平台的内部触发,抖音通过内容的丰富,以及视频的长度非常短,下一个视频的不确定性,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手段仅仅抓住了用户的心理让用户产生上瘾心理,在使用抖音的时候沉浸其中。
(3)总结
一个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会设置不同类型的触发。例如前期,在资金充足情况下可以着重于付费型触发,让产品频繁出现在用户生活中,打响名号;在中期,已经收获了一些用户流量,为了降低成本,可以采取回馈型触发和人际型触发,在各大流量平台上精细化运营;在后期,采用自主型触发或者内部触发,通过每日推荐,每日消息,情感关联等提醒用户持续使用产品。
2. 行动(1) 方法论
行动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期待酬赏的直接反应。福格的行为模型可以用来指导用户的行动。
行动的方法论:定位限制因素→排序限制因素→提升用户能力
用公式来分析:即B=MAT。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要让人们行动起来,第一是充分的动机,第二是完成这件事的能力,第三是促使人们付诸行动的触发。
(2)举例
先来定位一下限制因素,对于用户而言,难点在哪里?这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类是只刷不发的用户,另一类是既刷又发的用户。
对于第一类用户而言,他们的需求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刷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视频。
从中抽离出两个限制因素,并做排序:时间和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提升用户能力的方法也就有了。为了解决用户时间问题,抖音限制了短视频的时长。为了解决视频内容问题,抖音延用了今日头条的千人千面算法。通过收集用户关注,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相关数据信息,通过算法分析出用户的喜好,针对性的分发不同的短视频。
对于第二类用户而言,不仅要考虑到跟第一类用户一样的情况,还要简化作品发布操作流程。
这类用户的限制因素为:作品修饰美化难度;为了促成UGC和PGC,抖音为用户视频发布提供了一系列的辅助功能,包括道具,美颜,滤镜等等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