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发文章
《学前教育这十年:
同在蓝天下 共享普惠园》
关注了萍乡学前教育发展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7日 05版)
节选部分内容:
学前教育这十年:
同在蓝天下 共享普惠园
刚刚懂事的娃娃,叽叽又喳喳,带着对家人的依恋,来到一个新的大家庭——幼儿园。这里是孩子们终身学习的开端,是迈入社会的第一步;这里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起点,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在“公平普惠”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稳步迈向“幼有所育”的目标。
普惠不普通
一个小房间,一块小黑板,一些小板凳,挤满小脑袋……10年前的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遍布这样的学前班、家庭园。全县没有一所标准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百度,没有一所标准的村级幼儿园,没有一所高质量的民办幼儿园。
与落后的办园条件相伴随,还有陈旧的保育教育理念和活动。“家长一听说幼儿园让孩子玩就着急。”芦溪县学前教育教研员王丹(化名)告诉记者,“老师习惯了按照课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在幼儿园就是写拼音、写汉字、做算术。”
芦溪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仅仅是解决“有园上”,更旨在追求让儿童“上好园”。然而,从“小学化”到“游戏化”,观念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
王丹回忆,5年前的冬天,一所村级园的草地上摆着很多装满水的大盆小盆。老师说,孩子们发现幼儿园的水池结冰了,对结冰现象产生了好奇,老师就带着孩子探究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当时,我的心情可激动了,这意味着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都在转变。”王丹说。
随着学前教育普惠程度的扩大,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矛盾已从“有园上”、追求入园机会,逐渐转向“上好园”、追求教育质量。
在芦溪县源南乡中心幼儿园,一个大沙池、一个大水池、一片果林、一个大山坡、一块大菜地,格外引人注目。“我们还有两分水稻田呢。”园长刘玉丹介绍说,为了给孩子一个亲近自然的游戏环境,幼儿园在建设之前跟乡里提出请求,把原本计划建休闲广场的地,划给幼儿园做户外活动场地。
在幼儿园引导下,家长们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源南乡中心幼儿园孩子家长陈茜告诉记者,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老师给每个家长发了一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听了老师的讲解,我们才知道,培养孩子就跟种庄稼一样,什么季节种什么,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情,不能违背规律。”
作为学前教育专家,秦旭芳见证了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儿童的主体性被逐渐关注,人们也树立了越来越科学的育儿观。”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内容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柴如瑾 陈鹏)
编辑:刘艺
编审:江雅雯
值班主任: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