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One被忽视的 UX 文案
在很多体验设计师的认知中,产品界面上的文案是设计中最细枝末节的事,往往会被忽视。大部分时候,能让用户理解的文案就是合格的。而什么是好的文案,没有一致的评价标准,在复杂的业务场景中也很难做出判断。
产品界面上的文案(UX 文案)与营销场景的文案很不一样,它带有很强的短期功能性,目的是帮助用户或产品后的企业达成短期目标,每段文案起作用的时间短则几秒,长不过几分钟。例如这个确认对话框,用户做出判断只需要几秒钟,之后它就消失了,可能很久都不再出现,几乎不会给用户留下印象。
正是因为这种特性,UX 文案不像营销型文案一样受到关注。在一个产品中,可能只有像活动页标题、主要行动点这样与流量和转化直接相关的文案被仔细打磨过。剩下那些具备短期功能性的 UX 文案,成为体验中被忽视的小小一环。
Chapter Two用户与产品间的对话
UX 文案本身不重要吗?这样想很容易踏入误区,也无法解释近些年来 “UX Writer” 岗位的出现(除微软、谷歌等国外巨头外,最近国内也出现了这个岗位)。在产品使用过程中,UX 文案的效用并不亚于交互逻辑、视觉表现等要素。那些 "合格的" UX 文案的确不会给用户留下印象,但不合格的文案却会以一己之力摧毁整个体验。想象一下,在工作场景下,当用户因为误解一段文案而执行了不可挽回的操作,文案撰写者显然要为此承担责任。
体验设计师是用户界面的把关者,负责合理传递和接收交互过程中的信息,而文案则是信息中最直接的一种。理解 UX 文案、写出 好的 而不仅限于 "合格的" 文案,是 UX 设计师需要掌握的能力。但是设计师如何界定什么是好的文案呢?许多成熟设计体系中都对它做了一些定义,比如统一的格式、合理的语法、一致的用词等。这些定义最终具象为一条条规范,在应用时成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尺。而这些规范有一个源头,即 人物性格与语气 (Voice and Tone)。理解这个概念需从 UX 文案的本质说起。
UX 文案本质上是发生在用户和产品之间的 对话。在人类信息传递的历史上,对话的出现比图形要早得多,但设计师往往富有对图形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却忽视对话的作用。想象一下,用户与产品的交互,就是对话发生的过程。此时产品不再是一个冷冰的机器媒介,而是一个人,他/她的存在是为了帮助用户实现目标,而他/她的行为意志则基于产品身后企业的目标。
既然是对话,便有双向性:为了让用户能够实现目标,产品会在合适的场合说特定的话(指导、激励、安慰、帮助...),而用户也需要把自身的需求告诉产品,腾讯,只是这些需求已经被提前预判,成为选项提供给他们——这样的对话是可以持续下去直到用户和企业都达成目标。而那些不能够进行下去的对话,可能是产品没有说话、说话的时机不对、说话的内容不对,也有可能是产品提供给用户的预判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说的话。
一次用户与产品间的对话
没有通过预判给用户选项,对话无法持续
要让这样的对话更具象,直到能够转化为界面上的文案,我们需要有对话双方更真实的人物形象和场景进行支撑。从使用者这一方看,设计师可以通过访谈、问卷、可用性测试、行为数据分析等方法接触用户,形成“用户画像”和“用户故事”。但从产品这一方看,则需要为无生命的代码创造一个虚拟人物形象,赋予他/她特定的性格,以及这个性格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形式。
回到上文所说,大部分 UX 文案只有短期功能性,完成了它的功能就消失,不会给用户留下什么印象。但是,如果产品背后有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人物形象,那么在用户日复一日的使用中,他们能感受到这种特质,它像品牌一样能延续、有价值、有影响力,这个特质就是产品的 人格特性。就像一个长久没联系的老友,我们无法复述当年一起说了什么话,但这个朋友带给我们什么感受,一下子就能想起来。我们遇到一些事时,他/她会如何说如何做,我们也能想到。好的 UX 文案让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就像这样。
Chapter Three什么是人物性格与语气1. 人物性格 (Voice)
产品的「人物性格 (Voice)」是指用户在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中,从产品文案中感受到的产品背后的人格特性。
这种特性是持续且鲜明的,使用户感受到自己与产品出现某种情感联结,让这款产品的体验在其他竞品面前是可辨认的。
稳定的人物性格决定了产品文案的调性,它与产品的视觉调性是契合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