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人说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有什么要求?
答:“鲁迅作品越来越少”,这种提法没有依据。据统计,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入鲁迅作品7篇,高中选入5篇,总共选入12篇鲁迅作品。也就是说,在统编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依然是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而且除了课文,教科书还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学习提示、名著导读等板块,推荐多篇鲁迅作品作为拓展阅读篇目。
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入的是鲁迅的几部经典作品,包括小说《祝福》和《阿Q正传》,杂文《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被分别编入不同的任务群单元。教科书采用人文主题和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所以在教学时,也要兼顾这两个方面,把作品放在整个单元的框架下来进行设计。一方面,关注文章本身在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独特性,另一方面,要体现出这些文章所涉及的任务群的特点和要求。
例如,必修上册选入《拿来主义》,编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单元。这个任务群对于阅读的要求之一,是理解论述类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在阅读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量。阅读《拿来主义》时,就要特别关注它的现实针对性。而论述要有针对性,必然还要有“透彻性”。也就是说,在针对具体现象、问题进行讨论时,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透过现象分析根源,要把问题说透。鲁迅在论述时,就不拘泥于一时一事,而是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分析问题根源,指出问题本质,抽丝剥茧、刨根问底,这样,文章就有了超越一时一事的思想意义和实践价值。
02
问: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内容古今选文是按照什么比例设计的?
答:在选文结构上,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统筹安排各类选文比例,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
教科书特别注意精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和体裁的覆盖面,从《诗经》《离骚》到清人作品,从古风、民歌、绝句、律诗,到词和曲,从各种体式的散文到文言和白话小说,均有呈现; 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71篇(首),占全部课文数(共139篇/首)的51.1%。从以往的教材编写经验来看,这个比例是比较恰当的。
03
问:能否在单元里专门安排文体知识介绍及相关练习?
答: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在单元体例上,按照“任务群”理念进行结构化的设计。 “任务群”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训练能力,提升素养。所以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板块介绍文体知识等,而是将这些知识通过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板块,以及各单元中对于写作任务的“写作方法指导”等内容体现出来,发挥知识对于阅读鉴赏作品、口头书面表达的实际作用。
统编教科书的另一个创新是不设课后练习,以避免陷入烦琐的语文训练,而是按照课标精神,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 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形成整体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每单元安排3或4个综合性的学习任务,覆盖整个单元学习内容,兼顾人文主题和深度阅读、深度写作目标的落实。
统编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一是强调单元内容的整合,二是注重任务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三是设置真实、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并提供较多的学习支架,四是重视由学生自主、合作开展各种体验性和探究性活动。
一般来说,第一个任务是基于本单元文章的阅读,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设计,并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或适度向外拓展;第二、三个任务整合文本的共同特点,从文章结构、写法、特色等方面进行设计,帮助学生达成本单元工具性的学习目标;最后一个任务往往引导学生借鉴单元选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实践,提升写作素养。这些任务相互关联、前后呼应,构成一个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系列,以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04
问:可以理解为任务群是主线,教材单元内的文本是完成任务的材料吗?
上一篇:李连随:琐 忆(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