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被一名他曾经救治的患者持刀砍伤的北京朝阳眼科医生陶勇,把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凝结成文学随笔集《目光》。本书由陶勇医生和好友李润合著,并于近日由北京白马时光图书公司出版。
在《目光》中,陶勇医生从一名医生眼中的世界出发,讲述了自己从医的初心和经历,在工作中历经人生百态的思考,把自己的思想观点脉络划分为关于生死善恶、学习教育、从医选择、立世榜样等等几大章节,并穿插着他在四十不惑之时关于自我的思考,金钱观、价值观的剖析,关于信任和大爱,以及未来对盲童和科研事业的规划与展望。
这里面不仅仅是记录平凡生活的点滴,更是展现他从医二十年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朋友身上以及书本里吸收到的能量。
走过至暗时刻,医者携爱再出发
北京朝阳眼科医生陶勇站在台前进行学术分享的一段视频近日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视频中的陶勇医生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干净儒雅的气质,对学术问题见解独到,语言清晰明了,重新回到工作中的他分外投入。
今年年初,他在门诊接待病人时,遭受了一场噩梦般的经历,被持刀从七楼追砍到六楼,身中多刀,左手9根肌腱断裂,失血超过1500ml,生命垂危。五月中旬,在经历了三个多月艰难的治疗恢复之后,他终于走出人生的“至暗时刻”,再次回到久违的工作岗位。
虽然走上手术台拿起手术刀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他没有一直消沉下去,“治病救人不止在手术台上,目前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学、公益事业及技术推广中”。
为了能够帮助改变盲人的人生,让他们享有该有的权利,能独立生活并快乐地生存在世上,他一直在推进盲童公益计划,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还满含深情地给盲童写下了一首名为《旅行》的诗,他希望有一天他可以带着盲童去巡演,“盲童也需要一条自食其力的路。他们眼中无光,心中应有光”。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人性的善良,让更多的病患能得到救治,让更多对生活迷茫和抑郁的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让更多从医的或者打算从医的年轻人坚定自己的梦想……历经九死一生的他把自己从医二十年来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忠实的记录下来,写下了蕴含着无尽力量的《目光》。
医学生涯履历闪光,思辨中回归初心
2002年,陶勇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师从中国“眼科四把刀”之首黎晓新教授的陶勇,一路走来,光彩熠熠。
35岁,陶勇就被破格提拔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眼科主任医师;36岁,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的教授;37岁担任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常务副主任,成为博士生导师。
他曾发表79篇SCI论文,51篇中文期刊论文,主持国际科研基金4项,包括科技部86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基金2项,省部级/市级科研基金2项,获国家专利3项,参编书籍3部。
2021年,他主持建立国内唯一一家“眼免疫实验室”,是中华眼科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和眼免疫学组最年轻的委员,未来在葡萄膜炎领域将会是国内的第一人。
但命运,跟他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灾祸像一阵飓风将他腾空卷起后,他的人生从此转了一个弯。
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至暗时刻,陶勇坦坦荡荡淡然面对,“既然决定活下去了,那就要迎接更激烈更残酷的战斗,这个准备我是有的。”
面对复杂的人性,他有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善和恶就是硬币的两面,人性就像流水,要靠引导。现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也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低劣。”
面对信任自己的患者,他感慨道“医生所能带给病人的希望,不只是解除病痛,还有在生死之间的一种期待。”
而面对这世间的无可奈何,他说“至少你还有呼吸,有心跳,有意识,你可以选择去爱这个世界,爱自己的身体,爱周边的人。”
在这本用心血写就的《目光》中,你会看到一个即使遭遇打击却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陶勇,“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走这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