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理“性”护苗——性教育系列课程为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心理健康学科原创品牌课程,其课程跨越一至六年级,内容涵盖性生理、性心理、性法理、性伦理四个方面,是具备一系列相连贯、有逻辑、有梯度的课程。本栏目由理性护苗课程研发团队的教师执笔,通过问答互动的形式,回应广大教师、家长、学生对性教育的困惑和看法。在此,我们与大家分享他们在课程研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小学性教育实施经验以及两性观点。
第七封信:家长困惑
来信
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妈妈,女儿今年12岁了,六年级。她现在非常迷恋同性恋关系,家里好多书都是这样的,而且大都是男同性恋,特别像我们以前说的“腐女”。我把那些书全都扔了,她又在手机上下载阅读,我非常头疼。她说这叫耽美,认为我不懂欣赏和尊重同性恋的感情。我头都大了,我真的很害怕她受这些影响太多以后,也会在性取向上出问题。我该怎么引导她呢?
——芝士肉夹馍
回信
芝士肉夹馍:
您好,来信收悉。事实上,迷恋耽美小说的人不少,这其中以女性(尤其是少女)居多,不了解这个群体的人常常误会他们是同性恋爱好者又或者他们可能本身就是同性恋者。我的学生中也有很多耽美小说爱好者,我平时通过书信与他们交流对耽美小说的观点,他们的想法也时常能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这次借着您的来信,谈谈耽美、同性恋的问题,也希望这次讨论能缓解您对女儿性向的焦虑,给您和女儿的沟通给予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耽美文学不是同性恋文学,两者是很不一样的。耽美一词源于日本,指沉迷于美的事物,而耽美最早也是一种富有唯美主义色彩的文学风格。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个词后来逐渐在中国演变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在耽美作品中,BL(Boys’Love)主题占多数,渐渐的,人们开始把耽美小说和男同性恋小说划等号。但事实上,耽美涵盖的元素很多,BL只是其中之一。
解释完耽美,我们再来说BL。我们看到,大部分BL作品中的两个男主角,大都是容貌姣好的美男子,而这些作品的受众群体以女性居多,而不是男同性恋者。这些作品的创作初衷不是为了反映男同性恋者的真实处境,而是倾向于在人设和情节上迎合女性消费者的需求。真正描写男同性恋处境的作品,如白先勇的《孽子》、乔纳斯的《戴上手套擦眼泪》、郭强生的《断代》、李安的《喜宴》等,在内容上都是写实和严肃的,侧重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讨论文化和人性,而不是追求唯美、浪漫。
铺垫了这么多,也许您大概明白了,您女儿对BL文学的沉迷和她的性取向关系不大。而你们对彼此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从她的角度看,觉得您反对BL,是因为您观念守旧,她指责您不理解、不接纳同性恋,其实是因为她感觉到她的喜好没有被您认可和尊重。我想,她不是气您不接受同性恋,而是气您不理解她。相反,作为孩子,她也没能理解您,您焦虑的是耽美作品会对她的价值观和性取向产生影响,而不是反对男同性恋。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信中先对耽美、BL、同性恋进行充分的说明和讨论,概念清晰了,沟通才会顺畅。
我想您和女儿首先需要做的是先撕掉给对方贴的错误标签,去除偏见。您需要明白:女儿迷恋BL小说≠迷恋同性恋关系≠她可能存在性取向偏差。女儿需要明白:妈妈反对我看耽美≠反对同性恋≠不支持我的喜好。
其次,您可以在与她的信任关系升级后,进一步和她聊聊如何理性地辩识网络传递的性别信息。理“性”护苗课程的第十一课《我能辨别性信息》就是一节引导学生在媒体传递的复杂的性别信息中保持基本辩识力的课。就拿耽美来说,资本发现了它的市场,推出了很多相关的影视作品。有些人尚嫌不足,还要故意制造各种矛盾,刺激粉丝掏腰包。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理性分析能力,很容易被带节奏。
同时,您也可以结合孩子的BL喜好,引导她在阅读这些小说时要有区分虚拟和真实的意识。喜欢BL小说、追耽改剧、磕cp,这些行为止步于纸片人和二次元,腾讯,不要上升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去年,我就收到过一位六年级男生的来信,他和他的好朋友被班上的女生组了cp,当着面说他们俩是“好基友”,只要他们两凑在一起或勾肩搭背,就会被起哄。甚至他们两的照片还被P成了各种暗示同性恋关系的表情包。他实在不堪其扰,他以前见过班上男女同学被人家传绯闻,但没想到有一天两个男生在一起玩也会成为别人起哄的对象,这使得他和这位朋友在相处时心里都有隔阂了。这就是把幻想中的BL迷恋迁移到现实中来了,所以划清虚拟和现实的界线很重要,否则对他人是极大的冒犯。
以上就是我可以和您分享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非常感谢您的来信,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与您讨论关于孩子们的性话题。
刘保健liubaojian1990@163.com(申请成为理“性”护苗友好学校)
(作者系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心理健康学科教研组长、海南省骨干教师)
点评
下一篇:曾庆国:珍藏每一次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