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学史料
内容提要
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一向拥挤在全国层面,却忽视对地方层面,例如省作协组织机构、文学杂志和交游关系等史料的爬梳。这种史料缺失,会导致两类情况:一是人们对具全国性影响、长住各省老作家的本地生活事迹不甚了解;二是后来成名的中青年作家,从“地方”走向“全国”后,他们在本省市的成长历程,也因此被湮没。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部包含着“全国性”文学和“地方性”文学的文学史,抢救性整理当代文学史料,亦应当把地方文学考虑在内。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料 地方性 组织结构 杂志和交游
一
我去年秋天写就的文章《抢救当代文学史料》1,从当代文学70年中划分出五代作家,认为从史料沉淀的角度看,第一和第二代作家(“20后”“30后”)可列为“抢救对象”,因不少人已故世。对部分第三代作家,如去世的路遥、陈忠实和史铁生等,尚存争议的张承志、王朔等,可依具体事例,做一些追本溯源的工作。第四、第五代作家,因创作面貌未整体浮现出来,终评未落实,暂时搁置。这篇文章仅就全国性作家而言,没有涉及地方性作家。
事实上,在当代文学史上,“全国性”作家和“地方性”作家不是严格区分的概念,不少人身上,是全国性和地方性兼而有之,比如孙犁、柳青、王汶石、马烽、李准、刘知侠、冯德英、路遥、韩少功、张炜、陈忠实、贾平凹等人。他们长住本地,可属于全国性的作家,这不是说他们和作品没有“地方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少有这种地方性作家,文学中心是北京、上海,不在那里发表作品,从事文学活动,难以走上文坛。2当代文学史的体制与现代文学体制的一个区别,就是从1950年代初起,中国作家协会在各省设立省作家协会,以及地区、县级的文联组织,任命省作协主席、副主席,地区和县级文联领导。这就把全国文坛,从北京、上海的位置上拉下来,对文学资源和力量重新统筹整合,平均分配。于是,当代文学史“地方性”的文学组织、流派、杂志等活动,就这样浮现出来。这里所说当代文学的“地方性”,因此有了一定根据。
我所说的“地方性”,还指各省一些虽没有全国知名度,但在本省市仍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以及本地杂志的编辑等。这种人群数量远大于我们知道的那些著名作家,如果依托中国作协和各省作协会员名单,用作协相关部门的材料,建立一个数据库,想必对以后当代文学史的“地方研究”有一定帮助。我读作品少,与各地作家接触不多,基本没有发言权。而对从事文学批评的人,尤其是作协相关部门的人来说,他们应该有更多这方面丰富的知识。
我所说的“地方性”,另外是指全国性作家在地方文学杂志发表的名作。比如,孙犁的《风云初记》1950年9月22日起在《天津日报》连载,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见于1953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发表在《萌芽》1956年第10期,吴强的《红日》1957年3月起在《延河》连载,马烽的《三年早知道》刊载于《火花》1958年第1期,茹志鹃的《百合花》发表于《延河》1958年第3期,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见《火花》1958年第8期,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从1959年4月在《延河》连载……3当然,很多作品也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全国性杂志,或由全国性的出版社,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推出。这种在地方性杂志发表,然而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品的传统,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如《鸭绿江》《清明》《雨花》《青春》《延河》《山西文学》《黄河》《山东文学》《奔流》《山花》《红岩》《福建文艺》《芙蓉》《朔方》《新港》《长江文艺》《北方文学》《钟山》《花城》《作家》等。
1990年代后,鉴于压缩杂志或改刊等因素,文学资源再次向北京、上海集中,除《钟山》《花城》《作家》等少数杂志还保持全国影响外,上述地方性杂志逐渐衰落。作家更愿意把自己新作发表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收获》《十月》《当代》等全国性杂志,以及《钟山》《花城》《作家》等地方性杂志上。这就使一篇作品,如果初次发表不是全国性杂志,很难再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成为“名作”的概率大为减少。
我所说的“地方性”,也包括一些名作家在走向全国的过程中,最初几年,省作协和当地文学批评所发挥的作用。以陕西几位作家为例。例如,贾平凹的成名作《满月儿》发表于《上海文学》1978年第3期,可是如果没有省作协的培养支持,当地批评家对他作品的第一波评论、介绍,就在他从“地方”到“全国”的过程中缺了重要一环。换言之,在他创作起步时,推动最有力的还是王愚、肖云儒、李星、刘建军、费秉勋、胡采、畅广元和李小巴等批评家。据初步计算,1985年前关于贾平凹的评论文章有101篇,当地作者文章32篇,占1/3。4它们是胡采的《关于贾平凹和他的小说》,费秉勋的《试论贾平凹小说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新作浅议》,王愚、肖云儒的《生活美的追求》,李星的《贾平凹的几篇小说近作》,刘建军的《贾平凹小说散论》,等等。其中,费秉勋的文章最多。他不单是贾平凹就读西北大学时的老师,两人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此例证明,费对后者文学世界介入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