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瑛委员看经济增速
爬坡过坎实现中高速增长
“2021年,我国科学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经济8.1%的正增长,实属难能可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GDP增长目标确立为5.5%左右,符合客观实际并可行。
她认为,一是2022年中国仍将面临相对较弱的全球环境。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1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1%。二是2022年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减弱,预计全球贸易增速将放缓至6.3%。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能源价格仍将处于高位;农产品、金属等非能源类商品价格在2021年就已强劲上涨。三是中国的财政政策在2021年大幅收紧后,2022年将适度放松,带动扩大有效投资;货币政策会继续侧重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并在必要时提供流动性支持。虽然防范化解风险的举措可能会对短期经济增速造成一定压力,但更能增强经济韧性和后劲,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整体来说,虽然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实现了经济强韧复苏,但经济结构并不平衡,要重视防范经济增长重回结构性放缓的轨道。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增长,还需要再平衡,包括强化内需拉动作用,强化消费和服务业引领作用,强化市场导向作用和社会创新驱动力,实现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钟瑛委员特别指出,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4万亿元。在这一基础上再增长5.5%,相当于5年前增长了7.4%、10年前增长了10.5%,对应的经济总量超过9万亿元,创造的财富不可同日而语。当前我国面临多重挑战,这一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晋)
罗胜联代表评就业指标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稳定市场主体保就业单独列为工作任务之一,从具体指标看,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1100万人以上,目标与2021年持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较2021年的5.5%左右要求更高,表明今年稳就业任务会更加艰巨。”全国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学校长罗胜联表示,尽管挑战重重,但从2021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较好完成全年预期目标来看,通过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强化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各地积极想办法、谋创新,能够有效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关于就业今年有两个关键数据,一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二是高校毕业生首超1000万人。“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主要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就稳住了就业大局。”罗胜联代表表示,一方面,建议国家层面从顶层设计上尽快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出台相关引招毕业生优惠政策,让市场主体愿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高校也应用发展的眼光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此,我们也作了很多尝试,例如,2021年,江西省高校云集的南昌市红谷滩区牵手多家高校积极推动‘校地合作’,通过搭建家门口的创新平台,为毕业生就业精准服务、拓展新渠道,助力就业质量提升。”罗胜联代表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就业优先政策,围绕税费支持、特殊困难行业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等重点任务和重点人群因地因企因人精准发力,进一步提高了政策的精准性。”罗胜联代表说,“未来可期,我们充满信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徐达)
高融昆委员谈进出口贸易
务实理性应对外贸不确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上述目标如何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告诉记者,“202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了21%以上的高速增长,百度,为国民经济实现8.1%的增长作出重大贡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外贸增长的具体指标,而是要保稳提质,这是务实理性的表现”。
他表示,过去一年的外贸增长是在特殊背景下取得的。今年外贸增长有诸多不确定性,一是国际疫情仍在继续;二是全球供应链紧张问题没有完全缓解;三是国际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盛行,对全球贸易的挑战不断加大;四是地区冲突增加了国际环境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