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视频网课简介:
本文为相关资料节选,所有资料均源自攻关学习网,共包括29个高清视频(共31课时),及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历年真题题库,课后习题答案资料等,具体请查阅完整版,每年更新。
资料名称: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精讲【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视频网课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视频网课摘录: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目前已有多种概括方法,不过本书仍继续沿用那种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划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处理方法。
按照这一划分,“现代文学”在时间段落上,指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期的文学,而“当代文学”则指50年代以后的文学。
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后期。最早使用“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是50年代后期文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的文学史著作。
从那时开始,“当代文学”作为与“现代文学”相衔接又相区别的文学分期概念得到认可。
“文革”结束的70年代末以后,这个概念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并在教育部文学学科设定中,取得“制度性”的保证;但是,对这一概念(连同它的分期方法)的质疑、批评也从未中断过。
50年代“当代文学”概念提出的最主要动机,是为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命名。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文学)形态相对应的观点,中国大陆在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之后,必将出现一种新的性质的文学形态。
所以,50年代后期开始,就开始出现了以“现代文学”指称1949年以前的“新文学”的趋向。这种概念的转换,是为了给1949年以后的文学的命名留出位置。
由此可见,“当代文学”的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单纯的时间划分,同时有着有关现阶段和未来文学的性质的预设、指认的内涵。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视频网课四:
在本书中,“中国当代文学”有三层含义:
第一,这一概念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第二,这一概念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因而它限定在“中国大陆”的这一区域之中。
第三,“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一体化:
中国的“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经由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改造”,它的文学形态和相应的文学规范(文学发展的方向、路线,文学创作、出版、阅读的规则等),在50至70年代,凭借其时代的影响力,也凭借政治权力控制的力量,成为惟一可以合法存在的形态和规范。只是到了80年代,这一文学格局才发生了改变。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视频网课六:
一、四十年代的文学界
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折,腾讯,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剧烈错动。文学的“转折”在这里,指的主要是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具体表现为:
(1)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唯一的文学事实;
(2)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性“规范”;
(4)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主要有:
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郑振铎、臧克家、冯至,而闻一多、朱自清更是被作为政治和文学立场发生转变的“进步主义者”的范例
“历史的前进运动,完成于人民及其先觉和英雄们的猛进,但也同样要完成于一切负着种种包袱而辛苦跋涉的人们向着目的地的最后的到达”
——冯雪峰《悼朱自清先生》
1946年6月,创刊于1937年初的<文学杂志》复刊。主编朱光潜在<复刊卷首语》中,重申他们的“目标”,是“采取充分自由的严肃的态度,集合全国作者和读者的力量,来培养一个较合理底文学刊物,藉此在一般民众中树立一个健康底纯正底文学风气”。
左翼文学力量追求、推动的“文艺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