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人工智能学与AI艺术观念简史
——AI、哲学、艺术的历史逻辑
人工智能学是科技与哲学高度融合的学科,而人工智能艺术的观念性研究,就是将人工智能赋予思想性的表达,观念是哲学与艺术所共同拥有的条件。我们可以说当代艺术史即是观念史,与哲学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区别在于观念艺术是以艺术的媒介、语言来表达感受,判断价值,哲学更多是以语言和文本启迪、引导我们建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人工智能出现的历史较短,而关于人工智能的文学艺术、哲学理论和历史脉络要远远长于人工智能的历史。从下面我们关于对人工智能、AI哲学(AI即人工智能英文字母缩写)、AI文学艺术发生的历史逻辑关系作出梳理发现,不是人工智能出现后才出现AI哲学和艺术,人工智能的概念出现与AI哲学理论的铺垫分不开,包括“机器人”的概念最早源于文学艺术,因此需要特别指出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才成就了各自的理论体系。研究人工智能学不得不触及历时超长的哲学且赋予人工智能以人文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界限和定义是怎样的?人工智能产生的思想脉络是怎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方式有哪些,怎样相互作用?人工智能是否超过人类,给人类带来威胁?人工智能对于人文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有多大?人工智能学为人工智能艺术提供一定的学术基础,人工智能也是未来媒体艺术中最具争议的焦点,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它发展的历史逻辑和背景资源。
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类智慧依然争议不断,这是我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于类似问题的答案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人工智能某项“专家”技能如运算速度已超过人类是毋庸置疑的,但就整体所有技能、思想在近未来还不会超过人类。人脑结构中有10的11次方到10的12次方(千亿甚至万亿个)神经元,而且呈现并行分布的特征,大脑功能的记忆、思维、观察、分析等潜意识特征使人造机器很难模仿。如果技术能改变人机综合能力指标的比例,将对人类的未来政治、经济、社会伦理上带来巨大的变革。技术一旦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彼时的文化艺术必然随之变化。技术变革同样可以带来人文思想、情感,甚至信仰的变化,相反人文的思维变化也会为技术的变化起到影响作用。
科学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哲学观念对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改变。西方国家在发展人工智能之初,苏联、中国等信奉马克思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却将其定性为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遭遇批判——他们不理解人工智能的前提也是在唯物主义的观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阻碍了科学的现代化发展,可见哲学与科学的直接关系。
科学的想象是根据理性实践的推理来实现,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具有深思熟虑的功能与实用性。但科学家的欲望和好奇无法控制科技快速膨胀的步伐,这一点看科学家相比艺术家或哲学家又是非理性的,后者可能会比科学家更能看清科技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我们表现对未来的想象大都是在科幻小说与电影中有所涉足,未来科技艺术必然会与科幻电影艺术一起成为关注未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类型。彼时艺术的想象力可能会超出科技、哲学对当下的思考,对科技、哲学也有所启迪。艺术家可以自由的想象未知世界,并通过媒介、技术、语言、符号转换为观念和情感,实现技术的人性化,从而区别于实用技术功能化的科学家。
人工智能与哲学、艺术观念的逻辑关系
哲学是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世界观,探索人在宇宙中存在的意义,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是基本的元初理论;科学是探索原理、方法、实践的理论;人工智能学即为一种科学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实践的理论,需要依靠哲学的价值观和意义来支撑。
上一篇: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