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 ●圣湖雅韵
作家简介
◆ 周成珠,笔名梅园遗珠,生于大通,长在平安,热爱生活,热爱文字,抖音,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
时间轴上的春
惊蛰一过,风变的温柔和暖起来了,高原上多了一抹不易察觉的春色,辣辣根星星点点爬出地面,在阳坡上晒起了太阳。明朗的天空中,风筝像彩色的云,御风飞舞,仰头是辽阔的天际,附身是换上春装的人们。母亲念叨着:“天气热了,咱们去菜园子里看看韭菜长的怎么样了,拿上镰刀,把头韭割掉,过几天长出嫩韭了,你打电话给你姑姑、姨姨们,邀请大家来家里吃凉粉。”
我与母亲去菜园子割掉了红根老韭菜,母亲和上庄姨娘坐在菜园老墙根晒太阳,晌午时,母亲拉着姨娘到家里,两人一起擀起了凉面。上庄姨娘一边擀面,一边回头对母亲说:“周家婶婶,你还记得生产队那会儿不?一过年我们这些小媳妇们就忙着擀面,几天出不了门。那会儿白面少,参上青稞面,擀不上个像样的长面,家里来个亲戚羞的端不上一碗像样的长饭,我心里愁,愁的不知什么时候能擀上顿又光又劲道的长饭。”母亲听了笑着说:“就是,那会儿咱俩孩子多,别说擀长饭了,能让娃娃们吃饱就已经很知足了。现在日子好了,过几天韭菜长出来了你到我家来,我们一起吃凉粉、吃韭菜盒子。”
母亲擀的手工凉面特别好吃,佐以酸菜、韭菜花、油泼辣子和醋,上庄姨娘回家时,母亲还给她带了一小盆,让她带给家人尝尝春韭凉面。
春日盛景,邀约闺蜜赏春品茗。我的闺蜜横跨七零八零,小聚大多在馆子里。我喜欢母亲与她的闺蜜们相邀迎春的浓烈仪式感,却受不了操办一桌春食的烦劳,闺蜜们同样喜清欢。于是,我选择了满园牡丹盛开的时节,烤点心、烹茶,邀闺蜜们午后赏花。
院子里的干柴牡丹如期开放,地面上的水萝卜探出了殷红的头,闺蜜们花枝招展、喜气洋洋的聚在院里,笑声振落了白牡丹的花瓣。梅子爱花,素手捡花,轻轻吹了一下,投入茶盏,轻嗅曰香。环儿见状,吟诗作对。环儿出上联:“香怜香,香花入香茶。”梅子饮茶,做陶醉状。我对下联:“春逢春,春色出春城。”“春满乾坤”梅子对了横批。
吟诗作对,茶香花繁,蜂蝶飞舞,姐妹合影。镜头里,一张张青春靓丽的脸,或拌鬼脸,或相互深情对望,没了半年不见的稀疏,多了心灵深处的交流。相聚半日,十多年的情谊汇聚在时光大幕上,投射着我们那个时代的青春与追求。
春华葳蕤,时代更迭。千禧之年后的青年们,用更专业的丹青、舞蹈、技艺展现着自己感受的春天。为了能清晰的映射时间轴上的春,我邀请了零零后的朋友,同样以春为题,请零零后诠释自己内心深切感受到的春。我收到了一幅《打坐图》,图上是个青秀的精灵在打坐,杏眼微睁,神态自若,肩臂微露,似沉浸于一段美妙的音乐之中。我感受到的意境大抵如此,说给作者时,作者说:“我们这代人更喜欢独处,或思考、或享受,不太喜欢热闹热烈的群聚。欣赏音乐、欣赏自然、品味人生或者沉浸游戏,我们更多追求精神契合的伙伴。”我还收到了一段音乐,大概内容是一个爱喝酒的人,喝醉了酒,一个人欣赏月色,思考人生,用音乐将喝酒人的神情内心表达的恰到好处。我有幸了解了新生代的处世风格,同时更钦佩新生代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修为。
在春的时间轴上,汇集了不同年代的人的迎春行为习惯,求同存异,每个时代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过,或许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但不能否认世界飞速发展的事实。我想时间轴上的春从未停止过,一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过。
照片作者提供
热烈庆祝【现代作家文学】纸刊《迎春花开》即将出版发行
➝百度搜索,输入平台名及您的名字查询文章。
《作家文学》杂志青海创作基地团队
《现代作家文学》 微刊编辑团队
◆投稿须知:原创作品十作者简介十生活照一张。文责自负,自己校对。如15天内未刊发,请自行处理。如有自愿打赏,用于平台维护。
◆总顾问:李成虎
◆特邀顾问:胡耀岗 清香 文竹 董守和 依凝 古明川(排名不分先后)
◆总编兼创作基地主任: 程启宏
◆执行主编: 严丽珺
◆副主编兼评论嘉宾:王文琴 王瑄 杨春兰 张维春 (排名不分先后)
◆编委兼评论嘉宾:雷萍 胡朝阳 尚雪梅 成永青 杨艳萍 任剑锋 刘胜海 刘亮 朱桂芳 韩淑兴(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摄影师: 王芳
图片文字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平台微信号
现代作家文学
作者的创作基地
读者的良师益友
上一篇:刘胜海:故土难离(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