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析《狂人日记》在
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
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
的独特艺术效果:在
艺术表现上,《狂人日
记》冲破了传统手法,
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
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
创作方法,形成了独
特的艺术效果。现实
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
合,在《狂人日记》
中是通过“狂人”这个
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
现的。狂人首先是真
实的活生生的狂人,
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
实主义方法。在《狂
人日记》里,作家对
狂人病态心理的描
摹,准确入微地写出
了狂人的精神病态。
但是,作品把“反对肉
体上吃人”提升到“揭
露礼教吃人”,是通过
象征主义来实现的。
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
疯话里,用象征、隐
喻的手法,一语双关
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
够领略的战斗的深
意;作品巧妙地在狂
人的环境氛围、人物
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
的象征性描画,从而
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
意义,使人对深刻丰
富的“象外之意”产生
联想。作品的思想性
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
方法来体现的。
2.简析《朝花夕拾》的
写作背景:《朝花夕
拾》的写作背景与《野
草》大致相同,写作
时间也有所重叠衔
接。鲁迅当时的心情
是“想在纷扰中寻找
一点闲静来”,以回顾
和反思以往的生活。
这一组散文以深情、
平易、清新、舒展的
笔调,记叙了自己的
童年、少年、青年时
代的生活片段;抒发
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
挚怀念;展现了家乡
的风俗、中外的社会
相、清末民初的时代
剪影;寄托了对现实
的思考。鲁迅的童年
与青年时代,是风云
变幻的年代,《朝花夕
拾》虽然没有直接去
描写重大的历史事
件,但却是以个人遭
遇抒写时代风云。虽
然是一些生活片段,
但经过作者对往事的
回味、咀嚼和总结,
连缀起来,却构成了
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
中国生活的风俗画。
3.简析鲁迅前期杂文的
主要内容和思想意
义:鲁迅前期的杂文
收入《坟》、《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
续集》和《而已集》
这五本杂文集中。广
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
批评,是鲁迅前期杂
文的特色,民主与科
学是鲁迅前期杂文创
作的指导思想,彻底
的反帝反分封建的精
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
的灵魂。他从进化论
出发,以个性主义和
人道主义为武器,对
陈陈相因的普遍性的
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
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
批判。如《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揭露封
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
内容有:反对国粹主
义;批判迷信落后思
想;反对封建礼教,
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
的社会解放;揭示和
批判国民性的弱点;
对“整理国故”的否定
和对欧化绅士的批
判;对“打落水狗”和
“韧性战斗”精神的提
倡等。1925年前后随
着实际政治斗争的展
开,鲁迅前期杂文增
加了政治批评的内
容,围绕着女师大风
潮和“三一八”惨案等
重大事件,猛烈抨击
了专制暴虐的北洋军
阀政府和为虎作伥的
现代评论派文人。《无
花的蔷薇》、《纪念刘
和珍君》等篇满腔义
愤地揭露了北洋军阀
政府当局者的凶残和
流言者的下劣,喊出
了“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
在沉默中灭亡”的悲
切之声。
4.简析1925年前后出
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创作:1925年前
后,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
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
学的领域,一些先行
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
学的创作领域。在小
说创作上,最突出的
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
慈,他此时期的代表
作品有《少年漂泊者》
与《短裤党》等,前
者写了一个参加革命
前的少年漂流的过
程,抖音,作品既反映出一
定的客观社会现实,
又带有较强的主观色
彩。后者直接反映革
命者的现实斗争与生
活,在中国现代文学
中最早塑造了革命者
的形象,但形象存在
较强的概念化缺陷。
《短裤党》可视作是
20世纪20年代文学
与下一阶段文学的过
渡期作品,在它的身
上,已明显体现出下
一阶段左翼文学的优
点和缺点。
5.简述冯至20世纪20
年代的诗歌创作:冯
至本时期的诗歌是浪
漫主义的,有诗集《昨
日之歌》。1921-1923
年所作诗主要受“五
四”时期郭沫若等人
的新诗影响,他的作
品最初也在《创造季
刊》上发表,句子比
较自由,对于音节、
旋律、韵脚不堪在意,
而注重诗意的提炼与
表达。在冯至的诗艺
探索过程中,可以见
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
尤其是海涅《还乡集》
的影响。冯至的抒情
诗,感情深沉含蓄,
不似徐志摩、闻一多
的热烈浓郁;在手法
上平淡中见奇巧,哀
婉清丽,不似徐志摩、
闻一多的瑰丽多彩,
也不若郭沫若的直诉
狂呼;在形式上,语
言明净,大致押韵,
具有整饬美,不似闻
一多《死水》的精严。
《蚕马》、《吹箫人的
故事》以叙事诗的形
式,抒写来自传说的
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借以控诉旧式婚姻制
度的罪恶,传达青年
一代对于爱情的理
想。冯至的叙事诗颇
受歌德、席勒叙事瑶
曲的启示,其伤感、
孤独的抒情底蕴与神
秘色彩,赋予作品不
可替代的价值。鲁迅
称冯至为“中国最杰
出的抒情诗人”,而朱
自清则更看重冯至的
叙事诗,以为其“叙事
诗堪称独步”。1929年
冯至诗集《北游及其
它》出版,作者一贯
谛视心灵的眼睛转向
现实人间,歌喉也由
幽婉清丽一转粗放激
愤,显示了诗人涉世
日深之际诗艺的调整
6.简述象征诗派诗人李
金发的诗歌创作:李
金发除《微雨》外,
尚有诗集《食客与凶
年》、《为幸福而歌》。
李金发认为,诗仅仅
是“个人灵感的记录”,
是“一种抒情的推敲,
字句的玩意儿”。他写
诗不“怕人家难懂”,不
“希望人人能了解”,“只
求发泄尽胸中的诗意
就是”。李金发最富个
性的诗,是表现精神
感受、心态感觉,抒
发无以名状的情绪的
诗。《弃妇》以弃妇形
象暗示对于人生的个
化感受,《有感》中作
者的感受则浓缩在一
个富于张力的比喻
中:“如残叶溅,血在
我们脚上,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的笑。”《寒夜
之幻觉》极尽幻觉之
能事:“巴黎亦枯瘦
了,可望见之寺塔悉
高插高际如死神之
手。”在形式上李金发
不追求纯净、圆润、
和谐,钟情于新奇、
怪异和突兀;不甚着
意整体形象、意境,
而着意于一个个意象
的奇特组合和其暗示
的力量。他的诗受到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
特莱尔、魏尔论等人
的影响。
7.简述“左联”进行的主
要文学活动:(1)加
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2)自觉地加强了与
世界文学,特别是世
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的联系(3)推进文艺
大众化运动
8.简述关于两个口号的
论争:1935年“一二
九”运动爆发,在全国
民族救亡运动下,左
翼作家提出了“国防
文学”口号,并立即得
到广泛的响应。随后
他们又提出“国防戏
剧”、“国防音乐”、“国防
诗歌”、“国防电影”等口
号,形成了提倡“国防
文学”运动的热潮。
1936年4月,鲁迅在
了解到中共中央瓦窑
堡会议的精神后,便
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政策。但他原
先对解散“左联”是有
不同看法的,加以看
到“国防文学”倡导者
存在的一些问题,因
此,经他与冯雪峰等
商议后,由胡风的文
章没有说明新口号与
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了的“国防文学”口号
的关系,而“国防文学”
倡导者从宗派主义出
发,不能容忍新口号
的提出,从此遂引起
“两个口号”的争论,并
且产生了两个基本上
由支持不同口号的成
员,分别签名发表的
文艺界抗日宣言。两
个口号的争论扩大了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的影响,左翼作家们
通过论争提高了对这
个政策的认识,初步
完成了从统一战线破
裂,转变到重新组成
统一战线的精神上的
准备,为下一阶段新
文学运动做了思想上
的动员。
9.简述短篇小说集《野
蔷薇》的主要内容和
艺术价值:《野蔷薇》
是茅盾1929年7月出
版的短篇小说集,它
收录了作者创作于
1928年至1929年的
《创造》、《自杀》、《诗
与散文》、《一个女
性》、《昙》等5篇短
篇小说。这些作品都
以恋爱为题材,通过
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
生活苦闷、寄希望于
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
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
灵状况的描写,表现
了与《蚀》相近似的
“追求”与“幻灭”的主
题。其中《诗与散文》
一篇,描写的是一个
青年学生的爱情故
事。青年丙在空虚无
聊里,希望借肉欲的
放纵来充实自己,他
勾引邻居的少妇,把
性爱视为生命的“散
文”,但他又希望着纯
情的表妹的爱,把她
作为生命的“诗”来追
求。最后,他“诗”与“散
文”二者都失去了,只
能希望去寻求别的道
路。作品对人物的充
满踌躇与犹疑的心理
把握得非常准确,表
现得也非常真切细
腻,具有较高的艺术
性。作品真切地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