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7 14:24 来源: 伟南讲孩子乐趣
原标题:豆瓣9.5分,小众纪录片何以成爆款?《但是还有书籍2》传递阅读的力量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广欣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在2月24日收官。播出一个多月以来,这部六集体量的纪录片总播放量超过1650万次,豆瓣评分稳居9.5分。
尽管近年来文化领域越来越受到影视市场的青睐,但与遍地开花的美食人文纪录片和历史文化类综艺相比,以书为主题的节目和纪录片仍属小众。2021年,《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刚上线时,最大的卖点是“胡歌友情献声”。但这部纪录片最终在豆瓣收获9.0的评分、超过7万人评价,也让更多人重新关注到阅读这件事。
时隔三年归来的《但是还有书籍2》,其口碑和播放数据甚至优于第一季。这套纪录片为何能得到如此多观众的喜爱?作为一套关于书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比起“增加知识”,更强调“精神陪伴”:通过挖掘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的故事,将他们身上那份专注和纯粹的力量传递给观众。
A
书籍是对抗浮躁世界的武器
《但是还有书籍2》的六集分别以图书馆、漫画家、译者、出版人、作家、旅行和写作为主题,每一集均讲述三至四个爱书之人的故事。出现在《但是还有书籍2》的人,年龄、性别、职业经历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丰饶的精神世界。书籍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对抗浮躁世界的武器。
比如在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里出现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沈燮元参与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工程,在古籍整理、鉴定和保护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今沈燮元已经98岁高龄,但他的人生还在为古籍而燃烧。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沈燮元每天都坐公交回到他的老单位——南京图书馆,开始整理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他的名言是“我不要活到100岁,但要过好每一天”。如今,沈燮元已完成八十多万字的《士礼居题跋》,之后还要继续整理黄丕烈诗文集、黄丕烈年谱。
同样在第一集出现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顾晓军,则非常符合“扫地僧”形象。表面上,他是个为来来往往的读者答疑解惑的普通工作人员;实际上,他通晓法语、意大利语、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印地语等十几种语言,而这些语言都是他在国家图书馆工作12年以来自学而成的。顾晓军做过不同的工作,却因为对古典文献的热爱而选择当一名图书管理员。在这里,他得以做一些毫无功利、纯粹因热爱而进行的研究。《但是还有书籍2》里,顾晓军展示了他的笔记本,外文笔记写得密密麻麻。
在第三集《词语摆渡人》出现的译者包慧怡,则通过翻译找到了精神上的平静。包慧怡的本职是一名大学老师,业余进行诗歌的翻译。在节目中,包慧怡讲述了她翻译之路的源起。她在经历一次巨大的精神危机时,意外读到了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集《爱丽尔》,产生了巨大共鸣。她开始尝试将其译为中文,一做就是七年。从事翻译所需要的专注,让她体会到了一种“完全没办法被剥夺的幸福”。
发掘“小众名人”的新故事
《但是还有书籍2》的受访者中有大家、有普通人,也有小众圈层中的名人。比如在中国哈利·波特迷中无人不识的《哈利·波特》中文版译者马爱农、科普博主“无穷小亮”张辰亮、国产科幻漫画《黑血》的作者赵佳……《但是还有书籍2》不仅让藏在书籍背后的他们走到镜头前,而且发掘出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在这部纪录片里,马爱农表现出了充满少女心的一面,她不仅是《哈利·波特》中文版的译者,也是一位“哈迷”。片中记录了一个马爱农拆快递的细节:快递里是《哈利·波特》20周年纪念册,当她看到拉文克劳学院的册子时,忍不住喊出一句“好开心”,之后更是自豪地拿起来向镜头展示拉文克劳的徽章。此外,这部纪录片也介绍了马爱农的其他译作,比如《绿山墙的安妮》《我在伊朗长大》等,让更多人了解到“《哈利·波特》译者”之外的马爱农。
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张辰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网红”。他是在微博上以诙谐有趣风格为广大网友解答科普问题的“博物君”;之后以“无穷小亮”的名号活跃在视频网站,专门鉴定热门网络生物;因为长相与藏狐相似,他又获得“狐主任”的外号,并成为热门表情包。但张辰亮其实还是一位科普作者,花了六年时间编写了一套《海错图笔记》,对清代画家聂璜绘制的《海错图》进行分析考证。张辰亮在社交网络上常以幽默有梗的形象出现,但在《但是还有书籍2》里,他面对镜头讲述他与聂璜的惺惺相惜、对海洋环境的喜与忧。这部纪录片还原出一个更立体的张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