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7季【湿地豫见】洪林燕:我的“忆之路”——读《朱自清经典散文》有感
2022-03-09 11:55 来源: 无名之辈说文史
原标题:第2927季【湿地豫见】洪林燕:我的“忆之路”——读《朱自清经典散文》有感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卷首语:作家朱自清先生说:“我们依着时光老人的导引,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这走的便是‘忆之路’。在‘忆之路’上愈走得远,愈是有味;因苦味渐已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我的回忆也是甜的,一路走来,那些挑灯夜读的金色时刻,早已化作了骄傲,鼓励着我,继续走下去。
我的“ 忆之路”
——读《朱自清经典散文》有感
寒假,翻开了一本《朱自清经典散文》,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尤其是读《“ 海阔天空” 与“ 古今中外” 》这篇散文,引起了我的连绵的思绪。
在阅读上,我大概是有点“挑食”的人。看《荷塘月色》时,我会跑神;《温州的踪迹》中看梅雨潭“满是奇异的绿”,我也没有惊诧;读回忆类文章,心里很难过,然而并没有流眼泪。我真是不识好歹了!但是读到《论“百读不厌”》,我特别惊喜,作者把“百读不厌”能否作为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这个问题,分析得透彻细致,又浅显易懂,让我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沉默》里“自己以外有别人,所以要说话;别人也有别人的自己,所以又要少说话或不说话”,短短几句话,把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定位清楚了,令人佩服!《短长书》里分析文学作品畅销与否的因素,甚至看到了文学作品发展的未来,令我叹服!大约我的思维里有一个清醒严肃的人,她站在那里,指挥着眼睛,多看一些思辨类的文章,充实一下这个人空虚的大脑!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谈的就是充实自我的方法。文章从活用“海阔天空”、“古今中外”的例子联想到一篇批判国人笼统思想的文章,提出个人要在有限中求无穷:人是渺小的,但要在小中求大,要“尽其所能地扩大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不了解世界之大,就像“不可以语冰”的“夏虫”、井底蛙、磨坊里的驴子之流,“要多方面的了解,多方面的感受,多方面的参加,才有真趣可言”,“所知愈多,所接愈广”,才能有深广的“我”!而且,作者谈了许多自己增长见识的具体方法,也谈到了读书,举出不同的书带来的不同方面的收获体验。看到这里,我不禁赞同与喜悦——在文章中找到知音产生共鸣,这是多么愉快的经历呀!
年少时我就喜欢看书,那时半懂不懂地读了一些书,只记住了一些新奇的故事和零碎的常识,算不上真正的阅读。参加工作以后,我体会到知识不足的滋味了!
二十二年前,我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偏僻的农村学校里,凭着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很快,学校领导分派我参加活动,讲公开课,参加比赛。我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夜晚独自备课的情形。
那一年,忽然接到通知,要到市里参加讲课活动,校长很重视,几次督促我下功夫备课。可我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经验几乎谈不上,对文本的理解浅近至极,在信息闭塞的山村,没有读过优秀课例,可以参考的大概只有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并且,备课思考的时间也很有限,一天的工作忙完,学生就寝了,校园安静下来以后,才能认真备课。
铺开纸笔,觉得这简直是要自己在沙漠里开出一朵花!没有深厚的学养,什么也不懂,怎么可能备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好课呢?还好我没有放弃的习惯,即便是大脑里空空,我仍然拿起了沉重的笔。导入语的设计,课堂环节的安排,板块的过渡,结语的点评,每个环节都让我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写得头疼,写得委屈,写得自卑!夜晚昏黄的灯光,投下了我伏案的影子,在白纸与影子之间,我看到了一个知识贫乏,思维枯竭,信心不足的渺小的老师——那就是我!有位教师家属告诉我,很多时候,我窗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才学不足,只能勤奋来凑,虽然备课备得吃力极了,但结果的不精彩也在意料之中。